季節性變化會影響情緒,建議多參加社交活動,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親近關係,有助於降低憂鬱感。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入秋時節,哪些精神疾病容易發作?要怎麼區分自己是否有季節性情感疾患?入秋時節,一些精神疾病可能容易發作或加重,這與季節變化和天氣變化有關,但每個人的情況可能都不同。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楊聰財,特別為大家整理出一些可能在秋季出現,或加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同時教你我如何區分自己是否有季節性情感疾患,以及面對季節交替的影響,民眾可以怎麼自救,來擺脫BLUE、走出低潮。
光線減少 影響生理時鐘
1. 抑鬱症:秋天的天氣變涼,白天變短,光線減少,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情緒低落、憂鬱和沮喪。這種情況被稱為「秋季抑鬱症」或「秋季憂鬱症」。光線不足可能會干擾人體的生物時鐘,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從而影響情緒。
2. 季節性情感障礙(SAD):SAD是一種季節性的情感障礙,通常在秋冬季節出現,而在春夏季節會好轉。症狀包括沮喪、失眠、食欲改變和體重增加等。
3. 焦慮症:一些人容易在秋天感到焦慮,可能與季節變化或新學年的開始有關。學校或工作的壓力增加,社交活動增多,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焦慮症狀加重。
4. 失眠:秋季的天氣變化和較短的白天,可能會干擾人的睡眠模式,導致失眠問題加重。
5. 食欲障礙:一些人可能在秋季感到食欲改變,可能是食欲減退或食欲增加。這種變化可能與季節性情感障礙或情緒問題有關。
季節性情緒失調有何病徵?楊聰財說,較常見的季節性情緒失調症狀包括:情緒起伏過大、對社交活動失去興趣、睡眠問題如睡眠過度,或怎麼睡都覺得累。
有些人還會暴飲暴食,譬如強烈渴望單一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含糖飲料、烘焙食品、甜食等。其他症狀像是體重增加或改變、自信心低落、缺乏體力與動力、難以集中注意力或作出決定。如果上述症狀長期困擾你,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需要盡快諮詢醫師。
秋冬季節 增加室內照明
楊聰財說,這些症狀,會在在秋季達到高峰,並且在冬季持續存在,然後在春季逐漸減輕。面對季節交替的影響,民眾怎麼自救,來擺脫低潮?他歸納出擺脫心情blue7招。
1.調整生活方式:保持規律作息時間,確保充足睡眠。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多攝取蔬果、全穀物和高質量的蛋白質。避免過度飲用含酒精與咖啡因飲料。
2.運動和戶外活動:增加戶外活動,享受陽光和新鮮空氣。選擇一種運動或鍛鍊方式,保持身體活躍,釋放體內壓力。
3.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果感到情緒低落或憂鬱,盡快尋求精神醫療專業團隊協助。
4.社交互動:保持社交聯繫,避免孤立感。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親近關係,參加社交活動。
5.自我照顧:給自己留出時間放鬆和享受愉悅活動,如閱讀、聆聽音樂、沉思或按摩。學習應對壓力的方法,如冥想、瑜伽或深呼吸練習。
6.注意季節性變化:認識季節性問題,了解在不同季節可能會遇到的挑戰,並提前準備應對策略。如在秋冬季節增加室內照明。
7.醫學治療:如果懷疑自己有季節性情緒問題,可諮詢精神專科醫師,以確定症狀是否需要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