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腸病毒疫情增溫,孩子的膝蓋、腳掌有水泡,嘴巴痛到無法進食,醫生籲勤洗手、消毒、打疫苗防範。圖/Unsplash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每年4、5月後是腸病毒的流行期,隨著學校開學,疾管署也擔心疫情增溫,醫生提醒腸病毒沒有特效藥,所能採取的多是支持性療法,建議勤洗手、消毒及透過施打疫苗預防71型重症。
阮綜合醫院兒科主治醫師于靜雯今天指出,日前一名年約2歲的男童發燒,手掌、膝蓋和腳掌都出現小水泡,哭鬧不停且嚷嚷著嘴巴痛而無法進食。醫生從男童手腳出現水泡等症狀研判是感染腸病毒而出現手足口症,尤其孩子不吃不喝,精神不佳也沒有尿液排出,明顯脫水症狀,經住院3、5天度過急性期後並未出現其他併發症,才能返家休養。
于靜雯表示,腸病毒進入流行期,典型的症狀如同2歲邱小弟呈現的手足口症,或是泡疹性咽峽炎,通常7至10天內會慢慢好轉。但因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
她指出,5歲以下兒童為重症高危險群,若感染的病毒是71型,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是D68型,也可能引發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又以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醫生提醒,不管孩子感染的是哪一類型腸病毒都容易併發重症,如果孩子活動力不佳、嗜睡、嘔吐、呼吸急促等情形,必須盡速送醫。
于靜雯說,腸病毒的治療沒有特效藥,多採取支持性療法,服用退燒藥並補充水分,並予孩子軟質或流質食物、冰涼飲品以減輕疼痛感。
她說,即使孩子感染腸病毒,在急性症狀消失後的8到12周,糞便也有可能會有殘存病毒排出,提醒接觸者務必勤洗手,若家中有其他幼兒,避免遭傳染,須以濃度500ppm的漂白水擦拭家具、玩具和門把等易接觸處,以破壞腸病毒活性。
醫生提醒,酒精對腸病毒並無效用,無法達到消毒效果,勤洗手、漂白水消毒器具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