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眼科榮譽總院長林丕容(中)就門診觀察,乾眼症患者占了一般門診患者的比例約2成左右,且門診求診人數攀升,較去年成長近一成。圖/大學眼科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乾癢、紅腫、刺痛、畏光、模糊等「乾眼症」症狀,是困擾著老中青三代人的文明病。大多數人都認為,只需要多休息、點眼藥水就會自行恢復,然而乾眼症若不「對症下藥」,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角膜破皮、角膜潰瘍或穿孔。
大學眼科為喚起民眾對乾眼症的病識感,今(14)日舉行「乾眼保健計畫」記者會,藝人徐乃麟也分享眼科專用脈衝光治療,重獲「自油」、不再飽受「乾擾」的療程心得。
大學眼科榮譽總院長林丕容就門診觀察,乾眼症患者占了一般門診患者的比例約2成左右,且門診求診人數攀升,較去年成長近一成。主要現在20世代年輕族群因長期置身冷氣房、配戴隱形眼鏡、熬夜習慣以及長時間過度使用3C產品等,因此乾眼症不再是年長者專利。
民眾普遍對乾眼症的病識感仍較低,忠孝大學眼科院長侯宗昀提醒,乾眼症對其他眼疾治療的連帶影響很大。自己曾收治過一位60歲患者,需進行白內障手術,但又同時患有中重度乾眼症患,因此建議他必須先做乾眼症治療,維持眼球表面淚膜層穩定,才可減少白內障術後併發症。
乾眼症跟肌膚分類方式有些雷同,分成缺水型、缺油型,以及同時缺油又缺水的混合型。淚液構成不單是水,也包含油脂、黏液,都是由不同腺體製造。如果是缺水型,淚腺問題導致的乾眼症,通常可透過補充人工淚液、淚膠或淚膏治療。
然而,有高達8成乾眼症患者,屬於缺油或混合型,就像臉部T字部位混合肌一般,往往是最難照顧的類型。這類乾眼症往往是因為瞼板腺阻塞、萎縮等問題,導致油脂分泌異常,眼睛水分就會一直蒸發,如同臉部保養邏輯,擦完保溼後,還要有「油」才能「鎖水」,所以一但瞼板腺異常,乾眼症就會愈來愈嚴重。
忠孝大學眼科主任江令楣建議,乾眼症輕度患者,可透過維生素A、C、E攝取、洗臉時清潔睫毛、毛巾熱敷,加上正確眨眼操3部曲:輕輕閉眼、用力緊閉、張開眼睛,每個步驟維持2秒,每天重複5-10次,以緩解不適感。而針對較難根治中重症缺油、混合型乾眼症患者,可考慮採用眼科專用脈衝光或熱脈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