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左),與台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趙家德(右)同台出席衛教記者會。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腎臟醫學會提醒,針對洗腎的源頭「慢性腎臟病」應加強防治。慢性腎臟病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近6成被診斷時已是晚期,應定期安排腎功能檢查,若出現「泡(泡泡尿)、水(下肢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典型症狀時,建議儘快就醫。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全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已突破200萬,換算約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而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盛行率,多年以來也高居全球之冠。在此背景下,台灣每年新發生的洗腎人數,更是超過1萬2千人,「足足可以坐滿一座小巨蛋!」
吳麥斯說,慢性腎臟病帶來的腎功能下降與住院、洗腎、死亡三大危機息息相關,不但容易引發心衰竭、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等高危險性的心血管疾病,隨著腎功能愈差,將大幅增加住院與死亡風險。
67歲楊女士,長期有「三高」問題,起初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蛋白尿(泡泡尿)卻沒放在心上,不料隨後腎功能卻因三高控制不佳而急速惡化,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3期,確診8年以來,頻繁出入急診、住院治療,今年因血尿及劇烈腹痛住院,經醫師評估,因為腎功能嚴重受損,必須接受洗腎治療。
台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趙家德指出,當腎臟因為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就稱為慢性腎臟病,此時腎功能已「不可逆」。
而讓腎功能惡化因素複雜,已知具有腎臟病危險因子病人,接受篩檢比率卻只有兩成,呼籲本身具有三高、肥胖、吸菸、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藥物、高齡(65歲以上)、腎臟病家族史等高風險民眾,應定期安排腎功能檢查。
趙家德指出,延緩腎功能惡化,以進一步減少未來住院、洗腎與死亡風險,是慢性腎臟病重要目標,為此,臨床上十分重視及早診斷、定期追蹤、積極治療、危險因子控管的治療策略。
舉例來說,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三者密不可分,約有5成心衰竭患者、4成糖尿病患者會同時患有慢性腎臟病,所以應安排「多專科」團隊模式,以顧及「腎糖心」的共病照護。
所幸,目前有SGLT2抑制劑可延緩腎功能下降,進一步降低住院、洗腎或死亡風險,有望破除台灣「洗腎王國」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