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泰國一向是台灣民眾出國度假的熱門選項,雖然得多花一筆錢申辦簽證才能入境,但仍不減國人赴泰旅遊的熱情,無論是去北方的清邁,中部的曼谷、芭達雅,或是南部的普吉島。
若是在熱鬧的曼谷,許多遊客會去到洽圖洽周末市集(Chatuchak Weekend Market),在聚集了一萬五千攤、號稱東南亞最大的市集裡吃喝玩樂。而為了避免走丟,遊客通常會認市集中一座名為「萬壽樓」的高塔為座標,用以辨識方位。
走近這座萬壽樓,能看見上面有一塊中文石刻,說明這座高塔修建七年後漸顯頹舊,泰國九屬會館乃出資整建主樓,除了「全體在泰華僑華裔齊心祝福泰國國運昌隆、泰皇萬壽無疆」等字樣,並列上泰國潮州會館、客屬總會、廣肇會館、海南會館、福建會館、江浙會館、台灣會館、雲南會館、廣西會館,共九個會館團體的署名。
一般印象中,東南亞華人多以閩粵移民為主,因此閩粵會館在東南亞的數量很多,甚至連金門這樣的縣級單位都有,但是台灣會館就不多見了,泰國台灣會館是少數的海外會館之一。
台灣本來就是閩粵移民遷居的地方,而從台灣再遷居到東南亞,最早大概能追溯到泰皇拉瑪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治下的一八八二年,得以有紀錄的,是台灣人陳廣述和一九○四年抵泰的周加卯。一九一六年之後,復有高攀貴、洪穗、吳崇諒、王阿繪、王連彭、蘇添貴、林金賀、蔡英彬、張春木等人抵泰。
早期來泰台民以開拓茶葉市場為主,一九三○年代起,日本帝國覬覦東南亞,從台灣派遣大批實習生為日本商社做翻譯,使得來泰台人日漸增加。一九三五年,台僑張春木、陳大欉、黃奇珍、辜丞崇、洪培煙等人,有感於旅泰台僑日多,亟需建立鄉誼中心,乃藉美達行為臨時辦事處設立「台灣公會」,並向泰國政府註冊在案,正式成立後遷址於是隆路(silom)一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入侵泰國,也有不少台灣青年被徵召擔任軍伕,甚至因服役等原因赴泰。
一九四五年八月戰爭結束,台灣人一度被集中監禁於暖武里(Bangbuathong),受到戰敗國國民的待遇。然而抗戰勝利後,台灣重回祖國懷抱,台灣人不應視為戰敗的日本國民,而應視為戰勝的中華民國國民。因此,透過台僑陳集義、陳大欉、紀澤來、林永茂等人的奔走,以及中國派赴暹羅代表團成員孫秉乾以及泰國華裔警察陳天賜等人的努力下,終於在一九四六年集體獲釋。
眾台民有鑑於時局已變,乃另行集結,由紀澤來、陳大欉、蔡錦松、洪培煙、江秋水、謝騰輝、陳龍圖、吳溪水、陳集義等人發起,重組「台灣同鄉會」,除向泰國政府登記外,並向僑委會註冊,推舉紀澤來為首任主席。翌年,更名為「台灣會館」,假紀澤來位於四批耶路(Thanon Si Praya)的泰興實業公司為辦公處。
泰國台灣會館自一九四七年成立至今,已歷七十六年,現遷至曼谷南方的北攬府(Changwat Samut Prakan),旁邊還有一座分靈自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的暹羅代天宮。對旅泰台僑來說,泰國台灣會館是相當重要的存在,也是目前台僑在海外規模最大的同鄉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