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的故鄉是非洲撒哈拉沙漠。考古學家認為,人工栽培的西瓜至少有四千多年歷史。據說西瓜大約在西元前三世紀輾轉從西域傳入中國,故稱「西瓜」;而遲至金、南宋時期才種植西瓜。南宋詩人范成大〈詠西瓜園〉的詩:「碧蔓淩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形模冷洛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誇。童孫未解躬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反映西瓜生長環境,也表示種西瓜在當時已是普通事。
北宋時,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畫了當時京都汴梁的市井風光,其中有擺賣西瓜的畫面。
西瓜可清熱解暑,除煩止渴,治咽喉疼痛,口舌生瘡等等,同時也利小便。南宋詩人方回〈秋熱〉:「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說明西瓜能消暑解渴。
明代瞿佑寫〈紅瓢瓜〉:「採得青門綠玉房,巧將猩血沁中央。結成唏日三危露,瀉出流霞九釀漿。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練藥舊傳方。賓筵滿把瑛盤飫,雪藕調冰信有光。」把西瓜寫得猶如仙果。
清代著名才子紀曉嵐也寫〈詠西瓜〉:「種出東陵子母瓜,伊州佳種莫相誇。涼爭冰雪甜爭蜜,消得溫暾傾諸茶。」將西瓜與「貢茶」相比,把西瓜的美味寫得出神入化。
清初詞人陳維崧〈洞仙歌‧西瓜〉:「嫩瓤涼瓠,正紅冰凝結。紺唾霞膏鬥芳潔。傍銀床,牽動百尺寒泉。縹色映,恍助玉壺寒徹。」這首詞被喻為西瓜詞裡的精品。
古人有「西瓜燈」,將西瓜鏤空,然後在瓜皮上雕刻花鳥人物等各種圖案,懸掛在宴席上方。康熙、雍正年間的詩人黃之雋寫〈西瓜燈十八韻〉,其中有「佛火八楞青琥珀,鬼工四面碧琉璃」,詩人讚美西瓜燈像佛燈、琥珀。古代揚州西瓜燈最有名,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中就有:「……亦間取西瓜鏤刻人物、花卉、蟲魚之戲,謂之西瓜燈。」
西瓜雖好,但要記得的是,身體虛寒的人士不可吃冷西瓜,否則瀉肚子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