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帶領研究團隊,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進行素食飲食後,對慢性腎臟病發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發現素食有效降低31%的併發風險,研究成果獲國外知名期刊《Nutrients》刊登。
許多高尿酸血症患者一聽到「高嘌呤飲食」就避之唯恐不及,因為嘌呤(purine,又稱普林)在正常情況下會代謝成尿酸並從尿液中排出,但若是尿酸代謝異常,除了會因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處而引致痛風,更可能導致腎臟損傷,是慢性腎臟疾病的已知危險因素。
嘌呤為構成細胞核的基本物質,有8成會在身體細胞新陳代謝後產出,剩下2成則是飲食攝取後消化代謝而產生。
嘌呤會在肝臟分解為尿酸,再由腎臟過濾後隨尿液排出。
在健康的生理狀態下,體內會維持正常尿酸值(7㎎/dL)的平衡,但若身體代謝能力較差或飲食經常攝取過多嘌呤就可能導致高尿酸血症,其尿酸濃度過高(>7㎎/dL)所形成尿酸結晶會造成腎小管阻塞,引起急性腎衰竭。
郭克林指出,許多研究期刊都顯示高尿酸血症與腎臟病變擁有高度關聯性,如過去曾有日本學者對近五萬名日本男性鐵路工作者進行研究,發現高尿酸(>8.5㎎/dL)者較正常尿酸者有超過8倍的腎衰竭發生風險。
許多食物都存在嘌呤,但高尿酸血症患者應避免高嘌呤飲食,如動物內臟、畜肉、水產等都是常見的高嘌呤食物,容易造成人體尿酸濃度過高。建議患者應遵從低嘌呤飲食,若能以純素食作為主要飲食模式並搭配適當運動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