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紡紗奈米技術 助盲人重見光明

林奕榮 |2023.08.25
1150觀看次
字級
英國科學家把電紡紗奈米技術應用於創建3D支架,培養視網膜細胞。圖/取自opticianonline網站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先進國家患者喪失視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黃斑部病變,但英國科學家已開發出把「電紡紗」(electrospinning)奈米技術應用於創建3D支架的方法,可培養視網膜細胞;這項突破,可望造福全球數百萬名黃斑部病變患者。

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RU)皮爾蕭涅克(Barbara Pierscionek)博士帶領的團隊,一直在研究如何生產能夠保持健康和活力達150天的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

研究人員運用奈米技術治療黃斑部病變。圖/取自modernretina網站

據醫學報告,黃斑部是視覺形成重要部位之一,是位於視網膜上的一個橢圓形區域,直徑約0.5公分,也是光線透過眼球後,影像最後聚焦的位置。黃斑部下方的單層六角形細胞,就是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細胞具有調節視網膜新陳代謝,提供氧氣和養分及代謝廢物,吸收感光細胞無法吸收的光線,防止光線散射及傷害眼睛功能,但人體無法再生這種細胞。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歐美地區失明的首要原因。圖/取自opticianonline網站

ARU的報告指出,黃斑部病變會導致RPE細胞細胞受損,進而讓視力惡化。在歐美地區,與年齡相關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失明的首要原因。AMD的生成原因,與遺傳疾病、高度近視、眼球外傷、感染、免疫所引起之發炎反應,及老年性退化等有關,其中以老年性病變占多數。

隨著高齡化時代來臨,未來幾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發病率料將持續攀升。研究人員推測,預計到2050年,光是歐洲地區就有7700萬人罹患程度不一的AMD。

高齡化時代來臨,未來幾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發病率將持續攀升。圖/取自economictimes網站

ARU的研究團隊表示,治療AMD的有效選項之一是讓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細胞重新生長;過去幾年,ARU的團隊持續研究如何有效把這種細胞移植到眼睛裡;皮爾蕭涅克博士表示,拜奈米科技進步之賜,研究團隊成功把「電紡紗」技術用來製造一種支架,能讓RPE細胞可以在其上生長。她說,這項進展,有可能徹底改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療法。

「電紡紗」是使用電荷從液體製造高分子奈米纖維的技術,利用高壓靜電將聚合物溶液或熔體製備成微米或奈米級纖維,可應用於組織工程、生物感測器、過濾、傷口敷料、藥物傳輸和酵素固化等領域。

皮爾蕭涅克博士指出,過去的研究已經成功利用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視網膜節細胞,並形成有視神經傳導功能的視神經結構,但這個過程是在平坦的表面上生長細胞,而不是在類似於視網膜膜的表面上,也導致細胞移植的效果受限。

ARU研發的3D支架,透過一種稱為「丙酮氟洛皮質醇」(Fluocinolone Acetonide)的類固醇處理後,能避免出現發炎症狀,且增加細胞的韌性,促進眼細胞生長;這些特點,有助未來進一步開發用於移植的眼部組織。

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生物醫學科學家艾德波溫(Biola Egbowon)表示,最新成果證實這種支架在再生醫學中的潛力,也應進行更多研究,解決與人體組織的生物相容性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