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殼》為北藝中心自製的裝置藝術劇場節目,介於展覽、表演與參與藝術之間,呈現被大量捕殺、面臨生存危機的龍蝦,如何展開求生運動。圖/台北藝術節提供、秦大悲攝影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2023台北藝術節明(24日)起一連三天,帶來從海鮮移轉到海洋視野的《脫殼》,由非典型劇場導演陳煜典及裝置藝術家范承宗攜手合作,邀請觀眾一同關照海洋萬物的生存,深入劇場感受龍蝦心(身)境,同時也是球劇場首次水面舞台呈現。
《脫殼》為北藝中心自製的裝置藝術劇場節目,介於展覽、表演與參與藝術之間,呈現被老饕譽為頂級佳餚的龍蝦,卻因為大量捕殺讓生長緩慢的龍蝦面臨生存危機,原本不死之身的龍蝦如何展開求生運動。
陳煜典表示,早在創作初期,就已確定邀請范承宗參與,希望在作品中減少語言的使用,延續非人類中心的主題。他認為,范承宗視覺作品具有強烈視覺張力與清晰的敘事脈絡,而范承宗過去曾創作一系列名為「龍宮 Dragon Palace」的裝置作品,也與海洋生物有關,成為這次合作的重要契機。
觀眾進劇場欣賞《脫殼》時,會發現舞台上並沒有已完成的裝置藝術作品,而是透過表演者在舞台上逐步呈現出來。在劇場觀眾見證下,表演者於漆黑的舞台上遊移、行動,從無到有建構起象徵龍蝦生息之處的「龍宮」。整場表演過程中,不斷藉由龐然大物的形成,持續引發觀眾對於如何更友善地與海洋和動物共存的深刻思考。
《脫殼》演出呈現三大部分,首先「搭建的動態」展示表演者如何運送竹子至場中央並搭建裝置。圖/台北藝術節提供、秦大悲攝影。
范承宗則分享,他一直渴望參與劇場創作,收到《脫殼》邀約後,起初擔心自己作品較為抽象,可能會被要求直接呈現一隻龍蝦形象。然而,和陳煜典等人多次的討論後,更深刻地理解《脫殼》要傳達的內容,對這次的合作充滿信心。
這次演出呈現三大部分:首先「搭建的動態」展示表演者如何運送竹子至場中央並搭建裝置。其次,「外骨骼」部分呈現龍蝦特殊的外骨骼結構,表演者將竹子轉化為外骨骼並穿戴,進行仿生脫殼的動作。最後,「脫殼後的身體」則是表演者在脫去外骨骼後,透過肢體動作呈現自然界生物脫殼後的新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