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剝皮寮歷史街區

文/吳權昊  |2023.08.23
1425觀看次
字級
剝皮寮老街與磚牆塗鴉。圖/123RF
剝皮寮歷史街區常設展。圖/吳權昊
剝皮寮老街與磚牆塗鴉。圖/123RF

文/吳權昊

台北捷運龍山寺站附近有一個「剝皮寮歷史街區」,讓來此參觀的人充滿好奇又納悶,紛紛詢問:為什麼叫剝皮寮?是剝什麼皮?

其中一個說法是,清朝時期附近有一蓮花池,從大陸運送來的衫木,經過台灣海峽從淡水河上岸後,會用牛車載運到這個蓮花池準備剝去樹皮,「剝皮寮」的稱呼因此沿用至今。一九八三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於桂林路老松國小旁立一石碑,敘述蓮花池舊址大約在桂林路以北的祖師廟一帶。

之後,艋舺因為大漢溪和新店溪在此處匯流後水流平緩,藉此得天獨厚的環境與泉州、天津對渡,貨物集散,帆檣林立。以前河邊有三大碼頭區,船運興起後形成市集,郊商雲集,富甲一方,艋舺俗諺有云:「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俏哥。」同時亦吸引人口移入,漸漸形成剝皮寮老街。

現在從龍山寺旁的青草巷穿過康定路,便是老街了,當時則是通往古亭庄(古亭)與梘尾(景美)的交通要道。一八九五年,清朝因為甲午戰爭戰敗,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有志之士發起遊行,從龍山寺出發經過此條老街。但後來因為經濟重心的轉移和河川淤積,剝皮寮老街漸漸沒落,被人淡忘。

剝皮寮歷史街區,在康定路、廣州街、昆明街這一區塊,昭和七年即已劃設為老松國小的學校用地,原本計畫拆除後新建為教學大樓。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六日,公部門執行拆除工作,廣州街一百二十七巷以東的建物後側部分被拆除,引發爭議,拆除工程因而停止,留下斷垣殘壁。

此街區經過各方協調溝通後保留了下來,並進行修復工程,規畫為「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於二○○六年二月開館,提供莘莘學子戶外教學的園地。現在大門入口還可看到拆除殘跡,忠實記錄下當時衝突的場景,也讓來此參觀的民眾了解文化保存的艱辛與不易。教育中心地址為廣州街一百零一號,有人因此戲稱為「艋舺的一○一」 。

常設展代言人阿公與阿妹公仔,用活潑生動的對話介紹艋舺歷史,透過上世紀六○年代黑色手動轉盤式電話厚實的聽筒,訴說著以往艋舺傳統行業的點點滴滴,例如:雜貨店、宋協興米店、威靈壇、鳳翔浴室、土炭市、船頭行、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等等。雖然部分行業搬遷到附近繼續營業,有些則已被時代所淘汰,但皆在此烙印下璀璨的時空印記。

歷史街區北側與西側第二階段的修復工程,則於二○○九年完工,除了常有藝術文創展覽,亦是美術科系學生作品發表的平台與文青打卡的熱點。

「古蹟拆或不拆」,往往各有論點。然而剝皮寮經過歲月的興衰與起落,歷史街區保留了老艋舺人生活的記憶,也保存了先民蓽路藍縷的開發史,結合文化保存與鄉土推廣,不但是艋舺知名的觀光點,也可說是古蹟活化的最佳典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