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滌姬
《紅樓夢》書中人物的名字都寓含深義。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是位探花郎,他的名字或許隱含著「智慧如海」。林父曾對年幼的黛玉說:「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緒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姐妹兄弟扶持……」這話說得一字一血淚。
林如海英年早逝,留下孤女寄人籬下,「如海」之名,實是寓寄「愁如海」之意。語出秦觀〈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秦觀,字少游,宋朝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這闋詞寫在紹聖二年,秦觀來到貶謫地處州(今浙江省境內),內心鬱悶,想借春遊來抒解滿腔的愁緒。
上片前四句描寫眼前所見的春景,寒冰已融、天氣轉暖,群花綻放,鳥鳴啁啾,一片春意盎然。但句末的「外、退、亂、碎」,不經意地透露了真實心意。詞人的心思退在景外,一片混亂與破碎,春景反而引發出無限的傷感。因此以「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來道出他孤單消瘦的外形,孤獨失意的心緒。
因為「人不見」,詞人深感飄零與孤寂。誰不見了呢?就是下片「西池會」的文友。
哲宗元祐七年上巳(農曆三月三日),在汴京金明池,君臣宴飲,聽歌觀舞,皇帝賜館閣的花酒給黃庭堅、秦觀等二十六人,當時何等榮耀,何等意氣風發。然而往事不堪回首,因此只以「鵷鷺同飛蓋」五個字帶過當時盛況,讓自己不要再多思多想多寫當時的歡聚。令人傷感的是,當初參加「西池會」的俊彥,現今全遭遷謫。不由深深感嘆,「攜手處,今誰在?」
「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道出詞人最深刻的哀傷。「日」隱喻君主,「日邊清夢斷」,表明他已經沒有回到君主身旁的希望;「鏡裡朱顏改」,則自嘆不再年輕。這讓詞人的愁緒更加幽深,道出「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的泣血音聲。「春去也」不只描寫季節的交替,還隱喻人生的春天已經消逝;而暮春時節四處飄飛的落花,一如詞人的悲愁,廣闊如海,蒼茫無際,沒有停歇的盡頭。
《獨醒雜志》記載,衡陽太守孔毅甫讀到「鏡裡朱顏改」,忍不住驚嘆:「少游盛年,何為言語悲愴如此?」《艇齋詩話》提到丞相曾布看了這闋詞,評論說:「豈有愁如海而可存乎?」斷言秦觀將不久於世。秦觀終年五十二歲。
同為蘇門四學士,也是西池會一員的黃庭堅被放逐到黔州,比「十人九不還」的鬼門關更遠的地方。也在紹聖二年的春季,黃庭堅寫下〈竹枝詞〉:
浮雲一百八盤縈,
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門關外莫言遠,
四海一家皆弟兄。
無暇去關心花影鶯聲,只有不斷地翻山越嶺,小心翼翼地通過崎嶇險阻的山徑,以及一個接一個的湍急渡口。雖然山高水險,道阻且長,但黃庭堅卻是以「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的心態來面對,樂觀且開朗。
面對無法選擇的境遇,可以悲嘆「飛紅萬點愁如海」,也可以豁達地「四海一家皆弟兄」,都只由自己的心念來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