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志鏗
二十四節氣裡的立秋,有一句對應的台灣俗諺:「立秋立秋,懸田撚喙鬚,低田面憂憂!」
這句俗諺,是農業時代先民的經驗累積。意思是,立秋過後,天雨的機率大幅增加,耕地位處高地的農民可以高枕無憂,但是農地位在低窪地區的農民,因為擔心淹水造成農作物歉收而憂心忡忡。無憂無慮與愁容滿面的景象成為強烈的對比,但因為押韻,在愁困之中仍透露出趣味性。
令人欣慰的是,台灣的農地經過重劃後,雖然依舊存在「風頭水尾」的現象,但高低落差的情況業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加上溝渠整治有成,長久積水不退的現象早已不復見。所以如今念誦這句俗諺,對過往的懷想遠遠多於現況的描述。
台灣俗諺就像生命的周期,也會出現新生與滅亡的現象。也許再過不久,這句「立秋立秋,懸田撚喙鬚,低田面憂憂」,就不再有人說了;就算有人還記得,恐怕也很難理解往昔農民看天吃飯、百般無奈的心情吧!
而這句俗諺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只要發揮智慧改善現況,就可以擺脫先天的限制與框架。務農耕田如此,其他領域的工作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