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新富市場昔日風華

文/尚智 |2023.08.08
564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位於萬華三水街的「新富市場」,建於一九三五年,為台北市於日治時期興建並完整保留至今的公有市場建築,具有文資價值,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清領時期的艋舺,即有漢人自然形成的傳統市集,以販售蔬菜、魚肉為主。日人治台後,開始整頓髒亂不堪的市集,受限於台灣總督府的統治力有限,先由台灣士紳或日本顯貴推動私設市場;之後為了公共衛生、穩定物價、增加地方財政等目的,逐步推動公設市場。

在此背景下,一九○○年創立公設的「下崁庄市場」,並以此收入挹注衛生事業,稱為「公共衛生費」。一九二二年改名為「綠町市場」,不過由於位置偏僻、店鋪租金高,加上龍山寺周邊本就有許多攤販,綠町市場的生意依舊積弱不振。

一九三五年廢除綠町市場,在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另設「新富市場」,有肉類、蔬菜、雜貨、菸酒、糕點等三十多個攤位,客源包括台灣人與日本人。根據中國科技大學的古蹟調查報告,這可能是台北市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呈現現代主義實用風格的公設市場。其建築設計具備當時新穎的衛生標準,包括馬蹄形的天井(如今成為網紅拍照的特色景點),以利通風及採光,還設置了排水溝與廁所。

戰後初期,受惠於軍隊伙食與婚喪喜慶外燴大量採購的需求,新富市場曾經風光了一陣子;但是隨著場外流動攤販日漸增多,不只造成交通阻塞,更進一步影響新富市場的生意。一九六八年曾經出現擴建新富市場的倡議,希望納入場外攤販,然而這個想法最終無疾而終。另外,一九七八年開幕的環南市場也瓜分了一些客群。

更巨大的衝擊,是一九八六年市府同意成立「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讓場外攤販就地合法,而且營業時間與新富市場重疊。對消費者而言,東三水街市場在交通動線上更為方便,於是攤商紛紛外移,場內攤位淪為準備食材或堆放貨物的後場,僅剩鄰近東三水街市場的幾家小店勉強經營,新富市場加速沒落。

新富市場在二○○六年被指定為古蹟,先由市府進行空間修復,再交給民間取得九年營運權,二○一七年以「新富町文化市場」為名對外開放。外界常搞混新富市場與東三水街市場的關係,實際上先有前者,接著才有後者;前者如今是新的藝文景點,後者則是經由店面改裝的菜市場,現在仍有許多知名攤商與美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富市場「文資活保存」的進步作法,營運單位刻意保存愛嬌姨的製冰室,成為古蹟重修後唯一繼續營業的攤位。

此處最初在日治時期由戶田先生經營,愛嬌姨的公公原本以製作枝仔冰為業,接手後改為供應周邊市場的冰塊(一九六○至七○年代是製冰生意的黃金時代),兼營中南部青年來台北的人力介紹所,並讓求職青年借住在「半樓仔」(小閣樓)。愛嬌姨的製冰室見證了新富市場的興衰起落,直到二○二二年才退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