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焰劍】帕拉風格文殊菩薩 |2023.07.30 語音朗讀 276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印度佛教藝術史中的文殊菩薩造像,最早見於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斯特拉州的埃羅拉石窟。圖/微信旃檀精舍 文/本報綜合報導印度帕拉王朝是佛教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也是佛教造像在印度最後的輝煌時期,許多佛像在此時大量出現,文殊菩薩即是其中之一。由於帕拉時期文殊像的研究資料較少,導致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常被誤認為觀音,或被稱為蓮花手菩薩。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常被誤認為觀音,或被稱為蓮花手菩薩。圖/微信旃檀精舍文殊菩薩 印度史源在大乘佛經中,文殊菩薩是諸佛智慧的象徵,諸菩薩之上首。在佛教藝術裡,文殊是最常見的菩薩之一,但追溯其圖像的源流,文殊菩薩出現於佛教造像時間較晚。文殊菩薩的圖像不見於犍陀羅和馬圖拉的早期佛教藝術,在大乘佛教初期的馬鳴菩薩,以及龍樹菩薩與其弟子聖提婆的著作中,亦不見文殊菩薩之名。早期大乘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以及《法華經》,文殊菩薩是以「文殊師利法王子」之名出現。在印度佛教藝術史中,能夠確認為文殊的造像,最早見於埃羅拉石窟。埃羅拉石窟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斯特拉州,共有三十四個石窟,第一至第十二號窟為佛教石窟,在開鑿較晚的第十一、十二等窟中,發現了文殊菩薩的造像,其中文殊菩薩或單獨出現,或作為八大菩薩之一。這些文殊像為坐姿,最明顯的特徵是左手持優鉢羅花,花上有經書。這幾個石窟的開鑿時間,根據其造像風格,推測大約在九世紀前後。九世紀的文殊造像尚有笈多時代的餘韻,人物面部圓潤飽滿,姿態放鬆自然,裝飾簡素。圖/微信旃檀精舍十二世紀中期,帕拉王朝被塞納(Sena)王朝所取代,帕拉王朝在長達四百餘年的統治中,政治局面安定,社會經濟繁榮,歷代國王對佛教採取護持政策,這個王朝成為佛教在印度最後的輝煌時期。九世紀埃羅拉石窟第十二號窟為佛教石窟,在窟中發現了文殊菩薩的造像。圖/微信旃檀精舍帕拉文殊菩薩特徵帕拉時期的文殊樣貌多樣,有坐姿也有立姿,有兩臂像,也有多臂像,最主要的特徵,首先在於持物。文殊菩薩手持的花朵,梵文稱Utpala,漢譯作優鉢羅、優婆羅,也稱青蓮,優鉢羅花上有時載有經書,但並非必然。優鉢羅花即睡蓮,花瓣較為尖細,與觀音手中所持圓形花頭的蓮花有別。觀音所持花朵梵文稱做padma,譯作鉢頭摩,花呈圓形,即荷花。文殊與觀音手持的花朵,在梵文使用了不同詞彙,印度人很清楚不同花朵之間外觀的差異。但到了漢地和西藏,人們對亞熱帶的植物並不熟悉,工匠只能憑藉記載或自己的理解來刻畫和描繪,因此在漢傳和藏傳佛教圖像中,文殊和觀音手持的花朵區別並不明顯。此觀音手中所持圓形花頭的蓮花,與文殊菩薩手持花瓣較尖細的優鉢羅花有別。圖/微信旃檀精舍帕拉時期文殊菩薩的服飾,上半身袒露,著臂釧、腕釧、瓔珞等飾物,下身著多提(長裙)。在早期的文殊像中,文殊的頸飾正中多為長條狀寶物,其下又有大的圓形裝飾,寶物兩側有牙狀飾物。這種特殊的項圈在菩薩造像中僅見於文殊,也是辨認文殊菩薩身分的標識之一。文殊的頸飾正中多為長條狀寶物,其下又有大的圓形裝飾,寶物兩側有牙狀飾物。圖/微信旃檀精舍文殊造像風格演變帕拉時期的文殊造像姿態眾多,其中雖不乏後世西藏流行的文殊樣式,因此在辨識這些文殊像時,需熟悉其圖像特徵以及風格演變規律。帕拉時代現存的佛教雕塑,從藝術史的風格演變來說,從笈多與後笈多時代過渡到帕拉,再經過帕拉時代四百多年的發展,其風格轉變較為明顯。帕拉文殊造像姿態眾多,不乏後世西藏流行的文殊樣式,在辨識時需熟悉其像特徵和風格演。圖/微信旃檀精舍早期文殊造像八、九世紀的文殊像尚有笈多時代的餘韻,人物面部圓潤飽滿,肢體粗壯柔軟,姿態放鬆自然,裝飾簡素。頭上為典型的三髻垂髮,身體左後側伸出一支優鉢羅花,花上承載經書。總的來說,早期的文殊造像,個性相對明顯,三髻垂髮出現頻率較高,項圈上的牙狀裝飾及方圓的飾物較為常見。十世紀前後的作品,文殊佩戴的飾物明顯華麗,台座和背景布局更加豐富,裝飾因素增多。文殊頭上的髮髻仍看出三髻,項圈為雙層珠串,正中有長條狀、圓形組合的飾物,人物軀體挺拔緊實,即使是一腿垂下的放鬆姿態,依然流露出帕拉時期特有的風格。文殊菩薩光背外緣絞扭的瓔珞狀花紋,是此時較為常見的裝飾手法。飽滿粗壯、肌肉健碩的特點並非絕對,也未必全部出現在同一件雕塑,這僅是帕拉早期文殊造像總體的傾向。十世紀前後的作品,文殊佩戴的飾物明顯華麗,台座和背景布局更加豐富,裝飾因素增多。圖/微信旃檀精舍晚期文殊造像晚期的文殊菩薩像,密教色彩更加濃郁,多臂像出現頻率增加,裝飾繁複華麗。現藏達卡博物館的文殊像立於蓮台之上,髮髻高聳,寶冠嚴飾,多重珠串組成的項圈上鑲嵌花形飾物,寬大的帔帛布滿卷草紋飾,斜披在胸前,珠鍊垂掛,兩側各有一位身形較小的脅侍。這種繁縟的裝飾,並非文殊獨有,也同時出現在佛教和印度教造像中,這是帕拉晚期典型的風格。現藏孟加拉巴蘭德拉研究協會博物館的最勝文殊,是最具有帕拉晚期特色的文殊像,文殊兩臂胸前呈說法印,坐於獅子背上。背屏與台座的空隙中填滿花葉狀的裝飾,形成許多捲曲的線條,似水面的浪花或是盛開的花簇。從人物體態來說,帕拉晚期人物四肢和軀體比早期略顯修長,經常呈現誇張的S形姿態,即使直立靜止的姿勢,也充滿著個性化的樣貌。晚期的文殊造像,大多是頭戴寶冠,髮型和飾物與其他菩薩的飾物相近。在人物比例上,往往四肢比早期略顯修長,緊繃的肌肉呈現出一種隱含的動感。由於個性化的飾物以及髮式逐漸變得不明顯,文殊手中的持物成為識別其身分最有效的方式。 前一篇文章 【金剛胎藏】曼荼羅觀自在現圖 下一篇文章 【千古時尚】敦煌壁畫服飾風格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4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5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6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07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8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9如是說2025.05.0710【創作花園】揮出信心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美妙佛樂】敦煌壁畫 不鼓自鳴【七寶之首】佛像貼金 功德殊勝【福慧具足】佛教財神 廣施聖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