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財於信徒 文/星雲大師 |2023.07.29 語音朗讀 410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unsplash 文/星雲大師過去大陸的叢林寺廟,都是靠田租、房租以維持常住日用所需,例如常州天寧寺,每年需要二、三十位莊主外出收租,大約半年才能回來;因為寺院的田地差不多有台灣大,甚至附近幾百里內也都是寺院的田地。這是由於過去皇帝,不是只供養某一塊地,有時是撥一個縣或幾個縣給寺廟,像天寧寺、金山寺,收一年的田租,往往可以維持二、三年。現在台灣寺院的經濟不像過去大陸的寺廟,可以靠田租,靠房地產,大部分依靠納骨塔、法會、信徒護持等,因此信徒的錢不能隨便亂用。我常告訴弟子,要「儲財於信徒」,對於十方的供養,我取之有道,不敢受太大的布施,並且希望信眾能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量力而為。所謂「不自苦」,就是布施時不感到困難;「不自惱」,就是布施後不感到懊惱。因為我覺得正信佛教的弟子,要重視自己家庭以及事業的需要。圖/unsplash平時我們不輕易化緣,讓信徒儲蓄充足,富有起來了,佛教才能富有,等到需要時,信徒就會支援;如果經常要信徒捐獻這個功德,贊助那項佛事,等到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佛教還有什麼護法長城呢?我也一再教育信徒,布施不一定著重於金錢,出心、出力的布施也一樣有功德,同時鼓勵信徒要有正確合理的生財之道。我認為,佛教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儲財於信徒」。佛教對財務的看法,主張僧團財產為僧團所有,而且都是十方大眾的,非個人或私有。財產一定要放在福田庫,才算是合法淨財;個人不儲錢,但僧團團體的錢則愈多愈好,以利弘法之需。佛光山開山時期,大家辛苦建設;等到開山完成以後,又陸續開辦出版社、佛學院、美術館、大學、人間衛視、《人間福報》等佛教事業,可謂所費不貲。雖然如此,我也不輕易向信徒化緣,我更主張化小錢不要化大錢,化緣更要化心。圖/記者張睿杰當初建設佛光山時,捐獻者最多一萬元,萬元以上者很少,大部分都是靠著「每人一元」累積而起。甚至後來籌建南華、佛光大學,我也倡導「百萬人興學」,即每個人每月贊助一百元,讓廣大的社會大眾都有能力參與建校。因為小額的布施能夠源源不斷,生生不已,不但持續長久,而且可以廣結善緣,使大家都有種植福田的機會。 前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69 非佛不作 下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70 一半一半 熱門新聞 01【植感時光】天堂之果 紅豔刺寶木鱉果 2025.07.2702人生是過客 相遇皆因緣2025.07.2703呼吸 蘊藏身心能量2025.07.2704【紅塵禪煙】彼岸2025.07.2705庭院不除草 吸引鳥兒回來築巢2025.07.2706水域藥物汙染 鮭魚出現冒險行為2025.07.2707薑黃抗發炎保護大腦 清自由基防智力退化2025.07.2908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12025.07.2909淨業林念佛 新加坡信眾回佛光山精進2025.07.2810南區佛光金剛知賓 打造一流佛光品牌2025.07.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佛教管理學②】 佛法的管理法⑨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6-4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6-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12》 第九章 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 探索出路和方向 作者其他文章【佛教管理學②】 佛法的管理法⑨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6-4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6-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1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