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電技術 有望助人類擺脫化石燃料 新能源革命 從潮溼空氣收集電力

編譯/韋士塔 |2023.07.22
2718觀看次
字級
從溼氣中獲取電力的想法,可能有望實現。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被譽為「交流電之父」的著名物理學家特斯拉(Nikola Tesla),曾嘗試從空氣中的溼氣裡獲取電力;這位科學家去世數十年後,這個顛覆性的想法終於有望實現。研究人員表示,「溼電」(hygroelectricity)技術若能持續突破,將是人類擺脫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的新選項。

麻塞諸塞大學安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研究人員姚俊(Jun Yao,音譯)表示,該校實驗室一名學生在操作設備時忘記插上電源,卻赫然發現這部實驗性的溼度感測器已開始產生電子信號。這種原本被認為不可能發生的情況,促使研究團隊開發從潮溼空氣中獲取電力的技術。

研究團隊指出,這個概念並非他們首度提出,數十年前特斯拉就曾針對這個概念進行研究,但並未取得值得期待的結果。然而,世界各地目前已有多組研究團隊正在研發新技術,從懸浮在空氣中的水分子取得電力。

姚俊的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技術理論上是可行的,因為水分子能彼此轉移電荷,研究人員目前的挑戰,則是如何控制電荷轉移的過程,並收集足夠的電力。這項技術的前景令研究團隊大感振奮,因為這種新型態的再生能源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能隨時隨地取用。

麻州大學安默斯特分校的研究團隊已把初步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報告指出,收集空氣中的水分子來發電,有如在太陽能、風電之外,開啟可靠清潔能源的另一扇大門。這項技術目前獲取的能量,可望用於為微型電腦或感測器提供電力,未來也將持續研發,讓這項技術支持更大型的裝置運作。

姚俊的研究團隊在2020年已曾利用細菌培育出非常細微的「奈米線」,透過其化學性質與薄膜中的孔隙,從空氣中獲取電力。研究團隊指出,奈米線的微小孔隙能捕獲懸浮的水分子,當水分子與材料摩擦時,也把電荷帶到材料上。

在研究團隊設計的材料中,材料的上端與下端會產生電荷不平衡現象,這就是產生電流的基本原理,例如:閃電。因此,如果能控制水分子的運動並創造適當的條件,就能發電。

姚俊指出,初步的測試發現,幾乎任何材料都能從空氣中收集電力,關鍵是必須在材料的表面設計直徑小於100奈米的小孔。

除了姚俊的團隊,以色列的研究人員,也成功地利用在兩塊金屬之間傳遞潮溼的空氣,來獲取電力;另外,葡萄牙的一個團隊已啟動一項由歐盟資助的計畫,旨在從潮溼的空氣中獲取能源。

姚俊說,溼電的前景令人期待,「空氣中滿是電力,且不像太陽能或風電會受日照或風力的限制,使用任何材料都能發電。我們希望讓這項技術商業化,並具備足夠的電力供應能力及成本競爭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