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次國中基測昨天結束,綜觀試題出現一個有趣卻嚴肅的問題,學生普遍認為「英文簡單,國文難」,身為教育工作者對此不禁憂心與不安,是誰把國文考題變難了?
教育部當然是要負起責任。過去中小學每周上課六天,不但天天有國文課,國小還再細分為讀書、寫字、作文和說話課,但自實施新課程以來,「重國文」情勢丕變,不僅節數急遽縮減,甚至書法不寫了、說話課不見了,作文也不再要求一定篇數,總之,國文教育讓老師和學生覺得「零零落落」、「東拼西湊」,當然成了降低學生國文程度,覺得試題難的主要因素。
其次,學校也要負責。國文上課時間有限,學生學習不但比過去大為減少,而且就個人觀察,「考試引導教學」已成國文教育的通病,老師為了應付基測,不但簡化教學流程,還讓校內考試考題艱澀,基測命題當然「順應潮流」。
此外,家長與學生自己也應檢討。現在的孩子對語文教育過於「任性」和「偏食」,而且「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不讀經典名著,及火星文充斥,不但大幅減少吸收「語文營養素」,並失去完整且優雅的語文輸出形式。
中小學生國文程度變差,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想要讓學生的國文程度變好,也非一蹴可幾,除了教育部該制定政策設法提升,學校教學、試題應生活化,家長也要有學習語文帶點「強迫性」,不能完全放任的認知,如此三管齊下,才能「國文不難」。
傅澤(台北市/教師)
媒體報導考生對國中基測國英文科目的難易度,有人認為「國文好難」,就表面來看,國文出了《莊子》等古文,提高了難度,若真是如此,是否意味國文教科書的文言文比例必須提高?
國文是本國語文,除了基本的溝通功能,更是文化的載體,卻因牽涉到文化詮釋的政治問題,使得國文教育複雜化,因而有了今古文比例之爭,但筆者認為,這並非問題的癥結,而是出在「考試領導教學」。
近年來,在意識形態爭議下,課本白話文偏高,雖然各種升學測驗試題都加重文言文,但在教育部縮減國文時數下,老師因沒有時間,已很少教文言文的補充教材,所以學生碰到古文考題就不知所措。
如何在教材與命題之間尋求平衡點,讓教師與學生不再無所適從,讓教學不再以考試為依歸,才是「國文爆難」的啟示。
劉晨(中縣太平/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