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節】窗下日長宜讀書

文/宋滌姬 |2023.07.06
1187觀看次
字級

文/宋滌姬

暑期白晝長,最適合讀書,不少文人都深有體會。北宋李廌〈楊十三虞卿在希顏上人房納涼余時在村舍歸和諸公韻〉:「日長贏得讀書多。」宋朝趙恬齋〈送梁府教赴括蒼任〉:「杏花風暖好覓句,槐影日長宜讀書。」北宋黃庭堅〈迎醇甫夫婦〉:「窗下日長宜讀書。」

「日長宜讀書」,是文人的共同閱讀體驗。北宋秦觀在酷熱的暑期,用閱讀來降溫。〈寧浦書事〉:



揮汗讀書不已,人皆怪我何求。

我豈更求榮達,日長聊以銷憂。



雖然天熱讓人揮汗,然而讀書能使心情平靜安寧,秦觀藉此來消除熱惱煩憂。且夏日讀書,有明亮的陽光,薰人的南風,南宋翁森將它寫在〈四時讀書樂‧夏〉:



新竹壓簷桑四圍,

小齋幽敞明朱曦。

晝長吟罷蟬鳴樹,

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

只因素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

瑤琴一曲來薰風。



暑期的白日有蟬鳴相伴,夜間與螢蟲共讀,果真是「讀書之樂樂無窮」!清代女詩人莊德芬深有同感,〈初夏東軒讀書〉:



朱明已蒞節,晝刻日以舒。

驕陽耀廷桂,綠陰正扶疏。

披卷當午涼,豁達開交疏。

清風來徐徐,飄然動輕裾。



在中午最炎熱的時候,閱讀書卷,只覺身心豁達,清風徐徐吹來,煩悶躁熱盡數吹散。

暑期除了炎熱驕陽,還不時有疾風驟雨,帶來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北宋黃庶〈和暑雨偶書〉:



暑如煎烹欲狂走,

猛雨似洗沉痾瘳。

寧知詩書一枕夢,

便作桃李三春遊。



一場急雨,暑氣全消,讓以書為枕的詩人,彷彿回到了春天。而北宋的傅堯俞卻是與風雨共讀。〈讀書〉:



吾屋雖諠卑,頗不甚蕪穢。

置席屋中間,坐臥群書內。

橫風吹急雨,入屋灑我背。

展卷殊未知,心與昔人會。

有客自外來,笑我苦癡昧。

且問何為爾,我初尚不對。

強我不得已,起答客亦退。

聊復得此心,沾溼安足悔。



這位讀書渾然忘我的傅堯俞,字欽之。他完全不知風雨已吹進屋內,被人取笑也不爭辯,認為能夠和古聖先賢交流心意,就算衣服全溼了也心甘情願。

傅堯俞不只閱讀古書,也重視當代作品,與蘇軾是以文會友的故交。故宮收藏蘇軾手書的〈赤壁賦〉,卷末附記:「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文中的「欽之」,就是傅堯俞。

蘇軾因烏台詩案貶謫黃州,深怕作品被斷章取義而遭來禍患,這篇傳頌千古的〈赤壁賦〉完成後一年,也只有一、二人讀過。因為傅堯俞派使者來求取近作,蘇軾親自謄寫一份,在文末特別請傅堯俞深藏此文,不要替他揚名。《宋史‧傅堯俞傳》記載:「堯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設城府,人自不忍欺。」他的為人行事,正符合蘇軾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閱讀能拓展眼界,能與書中人物做心靈交流。明代于謙〈觀書〉:「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將書籍視為老友,每天必定親近書本。明代陳繼儒則說:「讀未見書如晤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

無論「溫故」或是「知新」,讀書之樂樂無窮。而暑期正是「窗下日長宜讀書」的好時節,共同來品味「披卷當午涼」的書香世界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