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三國時期的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諸葛亮與馬家兄弟關係良好。馬良在夷陵之戰戰死後,馬謖成了諸葛亮倚重的幕僚,諸葛亮出兵南蠻,馬謖就曾建議他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常與馬謖談論軍事,認為他是個人才,而馬謖的建議也在征服南蠻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也是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的原因。
當時諸葛亮召開軍事會議,要決定派何人防守街亭時,蜀漢將領想的是威望最高的趙雲;然而,諸葛亮卻派他去當疑兵,搭配鄧芝誤導曹魏。此時,勇猛的魏延本應是不二人選,但諸葛亮大膽啟用了馬謖領軍。除了因為馬謖有頭腦,更重要的是,這個位置要的是守備不是進攻,街亭易守難攻,不需要浪費戰鬥型將領的戰力。
雖然劉備曾提醒諸葛亮,馬謖看起來滿腹才學,但其實不太可靠,是個說大話的人。但諸葛亮沒聽進劉備的話,依然決定重用馬謖,根據街亭的地理位置安排戰術,要馬謖牽制曹魏部隊,讓主戰部隊可以全力進攻隴右。
諸葛亮還安排了老將王平在馬謖身邊,但一個新手一個老將,自然有不同的判斷。在戰場歷練多年的王平,看出了紮營在山上水源易被切斷的隱憂,但主帥馬謖卻不予理會。王平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帶領部分士兵守住水源地。
這時,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遠從荊州趕到洛陽,再率精兵趕往隴右平叛同時對抗諸葛亮。張郃在街亭遇上馬謖,很快占據水源,並切斷水源供給,以包圍的方式困住無水可用的馬謖部隊。交戰結果,馬謖大敗而逃,街亭失守,諸葛亮北伐計畫失敗,只能黯然撤退。
《三國演義》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事實上,街亭大敗後馬謖就趁亂逃亡,之後才被逮捕入獄;他只能寫信給諸葛亮坦承錯誤,希望不要罪及親屬,且按照史書記載,馬謖被斬前就死在了監獄裡。諸葛亮最重視法紀,馬謖問斬是毫無疑問的,羅貫中是從法理的必然去呈現結果,所以才有「揮淚斬馬謖」這樣的寫法。
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以失敗作收,諸葛亮只能期待再次北伐,光復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