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伴同行】水的意義

文/愛咪—珍.畢爾 譯/廖素珊 |2023.07.02
2492觀看次
字級
徒步探險中學習去信任的,不僅是自己的力量和韌性,還有周遭人們的仁慈和意圖。(示意圖)圖/123RF
作者簡介 愛咪—珍.畢爾(Amy-Jane Beer) 1970年生於英國。曾為生物學家,現為作家、科學教育家。曾任科學編輯長達二十年,並與他人合著四十多本自然歷史類書籍。長期投身野生動物相關倡議活動,曾於2008年參與編撰《野生動物人民宣言》(People’s Manifesto for Wildlife),也是慈善組織「自然新網絡」(New Networks for Nature)的指導委員。 本書是畢爾首次在書寫中融入個人生命經驗,思索人與河流之間的互動關係。另著有《酷自然:給孩子的神奇自然知識》(Cool Nature: 50 Fantastic Facts for Kids of All Ages)、《一日一樹一故事》(A Tree A Day)等。文章散見於《衛報》、《BBC野生動物雜誌》、《英國野生動物》、《約克郡郵報》。
好好觀賞四周,便發現自己不僅是在一個裂縫的入口,更是在一個洞穴的入口。(示意圖)圖/Pexels

文/愛咪—珍.畢爾 譯/廖素珊

在全世界因新冠肺炎的限制而陷入沉默前的那個夏季,我發現自己正和一位認識還不到一個小時的女人身處一片漆黑之中。我所能看見的唯一光線,是掛在她背包上的定位系統所發出的紅色LED燈光。

可可‧奈爾(Coco Neal)在做長程徒步旅行,循著水穿越某些英格蘭最偏遠和最曝曬的地貌。定位系統能讓她的親朋好友得知她的所在位置,即使是在沒有手機訊號的地方。我納悶他們現在看不看得見她,因為她人在地底下。紅色光芒提醒我,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不需要的就是受傷。此外,我年紀大得足以做她母親了,也許我該是那個要有責任感的人。我對著黑暗說。「好。我們可得約定好。妳不准骨折。如果不舒服要說。」

回答是一陣咯咯輕笑。「這太瘋狂了。但我愛死了。」

我感覺她停頓了一下,然後我們顯然有相同想法,因為她又開始大笑,笑聲在我們周遭看不見的表面轟轟作響。她說:「我們在這裡幹嘛?怎麼會這樣?」

這一切的確感覺起來不太真實。我們十天前連彼此的名字都沒聽過。兩小時前我們還不認識。現在我們卻一起慢慢穿過闃暗,完全沒有適當配備,對要往哪去也完全沒個底。但我已經知道,可可是我所認識過最棒和最有趣的人之一。

我們是在推特上認識的,突如其來地由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穿針引線,因此排除了社交困難,使一段原本不可能發生卻該發生的友誼誕生。可可是能說三國語言的景觀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詩人,她在法國南部長大,後來搬去比利時。所以令人毫不訝異的是,她有漂泊不定的靈魂。她現在住在謝菲爾德(Sheffield),在我們認識那時,她正要獨自一人徒步去蘇格蘭,追尋她自己設計的、沿著河流和古道走訪的路徑,特別是經過被水庫特意淹沒的地景︱︱在那裡,水位提高,改變了生活和景觀的型態,就像全球各地即將面臨的那樣。她也利用長途徒步為雪花蓮計畫(Snowdrop Project)推動倡議和募資。雪花蓮計畫是個小型的慈善基金會,為人口販賣交易的倖存者提供實質和感情上的支持。

我們在可可留宿的一個露營地碰面。我停車時,發現水壺漏水到副駕駛座上,於是趕快用毛巾將那塊溼溼的地方蓋住。可可上車時注意到了,剎時停了下來,所以我連忙開始解釋︱︱她爆出一串銀鈴般的大笑。「老天!我原本以為妳嫌我太髒太臭,怕我會弄髒妳的座墊!」我們之間的情誼就此定調。這不會是一場平庸的徒步。它會變成一場充滿話語文字、而非以步伐刻劃的旅行。在接下來幾個小時內,我們幾乎沒有走多少路,但旅程本身卻涵蓋幾千英里和好幾千年的歲月。

探險中的學習

那天如英國氣象局預報所說,是那年最炙熱的一天。我對這個地方不是很熟,但我想我們能找到樹蔭和涼爽的水,並走一小段路,也許還可以找到茶館或酒館。

我問起可可怎麼會選擇攻讀考古學︱︱我只知道有關她的幾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她正在攻讀考古博士學位。

「喔,我不真的算是考古學家。嗯,我是,但我的專攻無法放進任何特定研究框架。」她告訴我,考古學家通常是研究固體,而非液體,但學科近來有更專注於研究河流的趨勢。她以景觀考古學家馬修‧埃德格沃特(Matthew Edgeworth)為例說明。「他稱呼河流為『景觀的暗物質』(the dark matter of landscape),因為我們看得到其效果,卻不見其原動力。」

可可解釋,她的論文是從記憶和經驗繪製地圖的協作過程。她所繪製的景觀和地方地圖並非埋在地下,而是在水庫的水之下。「但這絕不是多愁善感,」她尖銳地指出,「水位上升是我們未來得以各種方式妥協的趨勢。我對什麼東西會倖存下來有興趣,對會變成什麼和甚至可能成為什麼有興趣,而不是那些已經失去了的事物。」她是瑞典考古學家科爾內利烏斯‧霍爾托夫(Cornelius Holtorf)的粉絲,後者主張,接受失去和改變是培養韌性的首要條件。

我們停下腳步、好好觀賞四周,便發現自己不僅是在一個裂縫的入口,更是在一個洞穴的入口。一個很高的入口,陡峭的階梯往下朝黑暗而去。我們交換驚喜歡欣的眼神,走下階梯來到鋪滿圓石的地上。那裡涼爽無比,令人感到幸福。洞穴似乎一路延伸到懸崖中,我們決定冒險進入,走過歲月磨損的凹凸地面。

很快地,唯一的光源是倒映在光滑方解石岩牆上的一道微弱天光,之後光線也消失,黑暗於是吞噬我們。我們一邊移動、一邊伸直手臂摸索空間,估量尺寸,試圖感覺四面八方,害怕牆壁或地板在無預警之間消失︱︱但若天花板突然出現也很不妙,我們的頭部沒有任何保護,若是撞上可就慘了。手腳形成的四個接觸點可悲地取代了視野寬廣掃描四周的功能,但我們的聲音提供了一點指引。我可以感覺到兩側附近有牆,頭上還有空間,我將手臂揮舞過頭時有股奇怪的空靈感,感覺同時在室外和室內。我後來得知,那個洞穴的確非常狹窄、非常高,並對自己本能地以回聲測量距離的準確程度感到非常訝異。

我們緩慢前進。岩石從兩側壓擠進來時洞穴變窄,但步道持續往前延伸。此時,我瞧見可可肩帶上掛的小紅燈,我想起她在推特上寫的、有關徒步的推文串。「一如既往,身為女人,在獨自一人出發之前,」她寫道,「我在學習去信任的,不僅是我自己的力量和韌性,還有周遭人們的仁慈和意圖。」

(摘自《擁抱流水:一段透過河流療傷的感官之旅》,二十張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