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單親兒童基金會會長、知名作家黃越綏(中)擔任器官捐贈推動大使,號召更多民眾接力,延續善的循環。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讓生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陳家瓏於通勤途中車禍送至北醫附醫急救,經醫療團隊搶救並裝上葉克膜,但仍因腦部受損嚴重,救治機會微乎其微,家人一開始無法接受,守在加護病房外的母親更是焦急內疚,反覆回想「如果多留他喝口湯,也許就不會出意外了」。在醫院團隊耐心陪伴下,父母忍痛決定捐出他的心臟、肝臟、雙側腎臟、雙側眼角膜等器官,讓善良的兒子得以延續大愛,讓更多等候器官捐贈的病人,有機會可以返家吃到媽媽溫暖的飯菜。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有超過1萬名民眾,等候器官捐贈延續生命。為了感念器官捐贈者及家屬的大愛精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6月19日「器官捐贈紀念日」舉辦器官捐贈宣導周開幕式,邀請捐贈者家屬分享由淚眼不捨到忍痛決定的心路歷程,同時也邀請國際單親兒童基金會會長、知名作家黃越綏擔任器官捐贈推動大使,號召更多民眾接力,延續善的循環,創造生命無限可能。
黃越綏說,台灣的器官捐贈推動長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而其周邊親友對器官捐贈的態度,支持響應者略多於一旁觀望者,比例約為6:4。除了每個人自身觀念,家人的支持與否也是影響因素。她很高興能於身心安適的情況下,及早簽下同意書,同時趁著家族聚會的時機,與子女分享理念,慢慢凝聚共識。
北醫附醫器官捐贈宣導周開幕式,捐贈者陳家瓏的父母(右3、右4) 也到場接受致謝,希望藉由兒子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器官捐贈。圖/記者陳玲芳
北醫附醫院長施俊明表示,器官移植不僅是醫院整體醫療品質的重要指標,更重要是延續捐贈者大愛,讓更多人重獲新生。近兩年疫情影響器官捐贈移植的推動,北醫附醫仍完成7例腎臟移植,包括6位大愛腎臟移植及1組活體腎臟移植,兩度完成單日2例腎臟移植,讓飽受洗腎之苦的病人重拾彩色人生。
北醫附醫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林建和表示,難能可貴的是,一般家屬較難接受的皮膚、骨骼組織捐贈,北醫附醫移植團隊也藉由加強說明修復過程,給予家屬心理支持,於去年至今年共完成4例皮膚、骨骼組織的捐贈。
今日的器官捐贈宣導周開幕式,由北醫大管弦樂團優美的音樂拉開序幕,捐贈者陳家瓏的父母也到場接受致謝,希望藉由兒子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器官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