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衛生署長林芳郁日前表示,將暫時不調高健保費,要等到平均國民所得明顯提高後,才會考慮調漲。
筆者認為有商榷餘地,因為平均國民所得提高,不一定表示全民都有錢了。
目前國民所得結構已明顯呈現M型化,加上民生必需品價格不斷上漲,人民荷包相對縮水,中產階級變少,新貧族增加,有些家庭甚至連孩子營養午餐費都繳不起,遑論健保費,可是上億元的豪宅一推出就搶購一空,因此,平均國民所得提高,也許是M型化頂端族群的收入,在平均之下彌補了底層的差額,掩蓋了低收入家庭實質所得未增加,及經濟弱勢家庭增加的實情。
因此,不宜以平均國民所得的帳面數字,作為是否調漲健保費的指標,否則,可能會增加低收入家庭的負擔,及讓原本就無力繳納的欠費家庭,更繳不起健保費。
尚未通過二代健保,是以家戶所得計算應納健保費,取代目前以個人所得計算的方式,家戶所得愈高健保費也愈多,較符合公平正義,也不會再發生有藝人年收入上千萬甚至上億元,卻可依第六類標準,每月只繳納六百元保費,而月薪七萬元的公務員,每月卻需繳納一千多元保費的奇特現象。
健保局不是營利事業,是屬財政學的殊價財,也就是政府在某種程度上,有義務幫助弱勢家庭,這些家庭只須付較低的保費,就可獲得政府提供的必需藥品及醫療服務,這是全民健保成立的初衷,可是立意良善的制度,如今卻變成弱勢家庭的包袱。
當然二代健保如果通過,所得高的家庭會繳較多的保費,但不這麼做,甚至維持現狀,健保財務虧損將一年比一年嚴重,因此,為使弱勢者喘口氣,並紓解健保財務壓力,請盡速通過實施二代健保。
王有康(台北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