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圖/123RF
文/DV
我們知道麵包等烘焙食品的製造,需經過一些步驟如:原料的攪拌、發酵與烘焙等,才能變成可口的美食,而其中所謂的「發酵」過程,是指揉好的麵糰加入酵母菌,然後產生二氧化碳,會使麵糰發脹膨鬆起來,當我們看到麵包製品裡面無數的小洞,就是二氧化碳在發酵過程中留下痕跡。
發酵食物 各式各樣
但事實上,除了麵包需要發酵,日常生活裡常見的醬油、酸菜、發酵乳、乳酪、醬豆腐、豆豉、酒或醋等,都是所謂的「發酵食品」,因此麵包、饅頭食品的製造過程中有「發酵」步驟,其他發酵製品也有發酵步驟,只是過程、溫度、微生物與各種方法都不同而已。
那麼到底發酵(fermentation)是什麼?最早用於描述釀酒過程中氣泡產生的現象,其成因是微生物利用釀酒原料中的糖類成分,代謝而產生了二氧化碳並且釋放至外 界。因此在食品領域裡,發酵是以有機物為原料,經過特定細菌、酵母或黴菌等微生物作用(合成與分解作用都有)而產生新物質的過程,如酵母菌把葡萄糖轉變成酒精與二氧化碳;醋酸菌會把酒精轉變成醋酸與水,都經過多種微生物作用下才產生的結果。
發酵關鍵 各有不同
那麼再回到麵包的發酵,要想製作出美味麵包,發酵就是最關鍵的階段,其實每種麵團都有自己的特殊發酵條件,這取決於酵母數量和營養來源,以及酶的作用,還有發酵時的麵團溫度、環境溫度,和發酵時間長度等種種要素的微妙平衡。
有些麵團需要放進加蓋的攪拌盆或碗中,置於室溫或是更溫暖一點的地方發酵;有些麵團經攪拌後需要馬上冷藏,好延遲發酵作用,以延長酶的活性,讓麵團釋放出更多風味,總之專業的麵包師通常會控制環境,嚴格監控麵團的溫度和室溫,無論麵團需要哪些特殊發酵條件,終究歸結於時間、溫度與材料(尤其是糖)之間的完美配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比較得出哪間麵包做得比較好吃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