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建議新政府教育部,除應推動十二年國教,更該提升教育品質、淘汰不適任教師,並建立家長、教師及其他公民對話平台,才能制定更周延的教育政策。
教改十年不但國民教育百病叢生,又因意識形態的政策,而百廢待舉,新教長上任後,是否能畢其功於一役,雖有待觀察,不過,全家盟的建言是個方向,畢竟教育品質的提升,有待家長與教師共同努力。
可是筆者認為,有些技術性的問題值得思考。目前家長擔心的是政策的偏差,及教師適任與否,而教師也希望政策方針固定,家長能成為後盾,建立對話平台,降低教師與家長的歧見,或許是降低不適任教師的關鍵。
但若從全家盟的建言出發,以家長為主體的考核教師,恐會淪為討好家長的制度,若沿用舊制,會讓教師覺得不公平,而導入「平衡計分卡」等企業績效評估制度,也會使教師成為政府的「列管公物」,教師為了績效而放棄課後輔導、找回中輟生等短期無法收到成效的工作,造成教師對教育志業的價值混淆,產生更多的不適任教師。
教師在教育體系中扮演落實政策的角色,也扮演對家長負責的角色,考核教師適任與否,攸關教育品質,因此,如何找尋讓教師感到公平、讓家長感到滿意,能維持教育品質的考核方式,應是新教長上任後要集思廣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