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妻子張香華昨天與子女、親友搭船前往綠島,完成柏楊的遺願,將骨灰撒在綠島海域。
柏楊曾被關在綠島,一生關注人權,骨灰撒在綠島海域有特定意義,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行牧師祝禱:「人來自塵土,終究要回歸塵土。」所謂塵土未必是土地,未必是可見的墓塚。
樹葬、海葬等環保葬仍屬少數,一位名人的作法必有引領風潮作用,以台北市為例,過去五年平均每年土葬九十人、樹葬一百六十八人、海葬十八人,數量都很少,塔葬卻多達五千多人,是當前社會普遍使用方式,顯見土葬的傳統觀念,已因政府及民間的宣導而大量減少。
不過,報載台北市立富德靈骨樓明年將「額滿」,新建靈骨樓最快民國一百年才能完工,依每年死亡人數估算,最快明年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華人有死者為大的觀念,希望死後還能占有一席之地,但佛教強調人死後不過剩下臭皮囊,不應執著於軀殼;的確,殯葬習俗來自對生與死的觀念,人死後終究黃土一坯,何必拘於形式?無論樹葬、海葬或花葬,若能回到大自然懷抱,透過大自然洗禮,生命可蛻變,浴火重生,來得自然,走得安詳輕鬆。
大陸即使土地廣大,也面臨嚴峻現實,據估計,二十年後中國老齡人口將達三億多,其間會有一億多人相繼去世,許多人已憂心河山蓋滿墓地,而主張推行綠色殯葬。
綠色殯葬即環保葬,優點是可重複使用埋葬空間,解決墓地不足及維護生態,這幾年全世界已開始推廣,鼓勵以環保、經濟方式安排身後事,留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給後代子孫。
塔葬雖然占地極少,畢竟仍屬傳統「據洞為親」的墓穴觀念,台灣地狹人稠,塔葬不是治本之道,如何改變民眾想法,接受環保葬,甚至海葬、撒葬等無形的墓塚,恐怕困難度更高,政府還得加強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