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楊而報浪 蠟染帶我看到更大的世界

文/記者田德豐、崔曉強 |2023.04.30
3323觀看次
字級
楊而報浪晾晒已著色的染布。圖/新華社
楊而報浪(右)指導王腰里后繪製蠟染紋樣。圖/新華社
楊而報浪在蠟染工坊繪製紋樣。圖/新華社

文/記者田德豐、崔曉強

楊而報浪從小就跟母親學習蠟染,在她所屬的白領苗支系,蠟染不僅用於節日、出嫁時的盛裝,還用於床單等日用品。這些年,因為宣講、展示等緣由,楊而報浪去過北京、上海等很多地方,她說:「蠟染讓我去到了很遠的地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一條長七點四公尺、寬二點二公尺的靛藍色染布上,白色線條勾勒出的胡同、四合院等建築元素,在暖色燈光下栩栩如生。在北京一家咖啡店,巨幅蠟染裝飾令人耳目一新,「以蠟防染」的苗族蠟染技藝與年輕時尚的現代文化在此相遇。店內陳列的桌布、手提袋,店員的圍裙上無不充滿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苗族蠟染技藝的元素。

這些創作,出自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的苗族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楊而報浪和她的夥伴們。與作品中的城市場景不同,丹寨縣地處雲貴高原東南角,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在此共同聚居,孕育了多采的文化和淳樸的民風。

工坊帶動鄉村媽媽

二○二一年,北京的設計師找到了楊而報浪,提出了設計理念和畫面內容,雙方達成合作。楊而報浪說,由於染布巨大,需要把布鋪在地上,畫師們趴在地上畫;染布遇水後變得非常沉,為了保證染色均勻,需要三個人同時舉著染布進行染色。

經過十幾個人近半個月的努力,作品順利完成,令北京的設計師感到驚喜和讚歎。

紡線織布,繪畫染色,楊而報浪從小就跟母親學習蠟染。在她所屬的白領苗支系,蠟染不僅用於節日、出嫁時的盛裝,還用於床單等日用品。為了生計,楊而報浪曾去廣東、浙江等地打工,後來她回到了家鄉,決定用從小熟悉的蠟染技藝增收致富,建立工坊帶動更多的「鄉村媽媽」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二○一四年楊而報浪和另外三名「鄉村媽媽」成立了合作社,開始批量承接訂單,生意也日漸興隆。二○一七年,楊而報浪在丹寨萬達小鎮開設了一家苗族蠟染非遺體驗店。在這裡,蠟染不僅是可購買的商品,更是能夠觸摸、體驗的「活」文化。

女兒繼續傳承技藝

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二○二二年九月,楊而報浪的工坊搬進了縣城約五百平方公尺的幫扶車間,專門從事苗族蠟染產品的製作、研發和銷售。幫扶車間所在地是當地易地扶貧搬遷點。楊而報浪的幫扶車間讓搬遷群眾「下樓即上班」,畫師們既能照顧老人孩子,又能獲得收入。在這裡當上了專職蠟染畫師的王腰里后說:「這是我從小就會的手藝,工作輕鬆,還可以接送孫子。」

這些年,因為宣講、展示等緣由,楊而報浪去過北京、上海等很多地方,她說:「蠟染讓我去到了很遠的地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楊而報浪的堅持與收穫成為女兒張曉丹成長的榜樣。張曉丹於二○二二年從南通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後,選擇回到丹寨,和母親一起繼續傳承這門技藝。

「我從小就看著母親天天坐在板凳上畫蠟染,起初我感到很枯燥,但是長大後開始慢慢了解,覺得身上多了一份責任感,蠟染的傳承需要我這樣的年輕人加入。」張曉丹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