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女性,在孕產期前後,除了傳統對身體上的營養補給,也應該把「心理健康」補給納入。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母親節即將到來,有沒有注意到你身邊的孕媽媽們,是開心地準備迎接自己的第一個母親節,還是充滿著焦慮、憂鬱的情緒?除了關心孕、產婦的身體照護,更需要注意她們的心理健康。根據《諮詢與臨床心理學期刊》一項研究指出,孕婦產前參加團體身心健康課程,對其正面影響,可延續數年,如八年後罹患憂鬱症風險,仍比未參加課程孕婦「少了一半」。
研究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學者進行,將162名孕婦分為「干預組」或「常規照顧組」。干預組成員被安排每周參與2小時正念減壓練習、正念飲食、呼吸和運動,也接受了兩次電話諮詢和一次產後的「加強」團體。同時,所有參與者,在參與健康課程之前、之後第1至6年以及第8年,都有接受健康問卷(PHQ-9)調查評估她們的憂鬱症狀。
儘管兩組孕婦在上課前都有相同的憂鬱症狀,但第八年的評估結果顯示,參加健康課程的團體中有12%的人呈現中度或重度憂鬱症狀,而常規照顧組呈現的比例為25%。此結果證實,正念練習在懷孕期間似乎效果更強大且持久,該課程也降低了她們出現憂鬱症狀和糖尿病的短期風險,且能支持她們的孩子更健康地因應壓力。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婦女在孕產期前後,由於長時間體內荷爾蒙、內分泌變化,加上外在環境如經濟、職場、家庭人際與育 兒期待等內外相交的壓力,都是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症的原因。
傳統常有「為女則弱,為母則強」的刻板印象,也讓不少女性在產前與產後階段,面臨各種心理上的壓力時求助無門,有可能被說「想太多」或是「以前我們生了好幾個,也都是這樣養大了」等負面回應,造成心理上的更不健康。
提醒女性,在孕產期前後,除了傳統對身體上的營養補給,也應該把「心理健康」補給納入。此外,配偶與家人、朋友的「人際支持」也很重要。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懷孕期間養成練習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的習慣,可以做為自己有效的「紓壓」後盾。但並不是遇到壓力時才做,而是要每日累積,就像是為自己儲蓄對抗壓力、負面情緒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