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腦膜瘤作祟 她變得憂鬱又疲倦

陳玲芳 |2023.04.25
549觀看次
字級
李定洲醫師看診示意照。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58歲邱女士,原本總是神采奕奕,日前突然變得疲倦消極,以為自己是身心方面出狀況,前往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門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邱女士出現步行不穩、視力模糊、嗅覺喪失等症狀,便安排核磁共振造影,檢查發現邱女士前顱底有一8公分巨大腦瘤,遂轉診至神經外科李定洲醫師門診,經施行腦瘤全切手術,成功摘除巨大腦膜瘤,一周後平安出院。

李定洲指出,腦膜瘤發生率占整體腦瘤的三分之一,尤其好發於30歲至50歲成人,其中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約1:2。腦膜共有三層,由外到內依序是硬腦膜、蜘蛛網膜及軟腦膜,腦膜瘤成因主要來自蜘蛛網膜的帽狀細胞增生,常生長於大腦半球的圓凸部、蝶谷脊、矢狀竇旁等部位。

大多數腦膜瘤生長速度緩慢,其出現症狀,取決於其生長位置與速度。以邱女士為例,前顱底由額骨的框板、蝶谷體前部、蝶谷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額葉掌控人體的自主行為,如負責行走行為、視覺感知、長期記憶與情緒控制。

一旦腦膜瘤生長於前顱底,便會造成額葉損傷,因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嗅覺喪失、視力減退、情緒變化等臨床表徵。

腦膜瘤的治療,以腦瘤全切手術為準則,透過高速氣鋸,打開適當大小的頭骨,將腦膜瘤剝離後取出;但開顱手術,仍會存在無法「完整摘除」的可能。因此,可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藉由三度空間立體定位方法,將多個放射線射束集中於顱內病灶,以發揮定點、聚焦的治療效果,亦能避免周邊正常組織受到不必要照射。

李定洲提醒,民眾若是出現劇烈頭痛,以及神經功能異常,務必及時就醫;同時也建議,具有家族史或神經學症狀異常的40歲以上成人,應定期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檢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