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南詔,是西元七三八年、唐玄宗在位時期在雲南建立的國家。所謂的「詔」,相當於現在的部落或城邦。當時雲南地區有六個詔,分別是蒙巂、越析、浪穹、邆賧、施浪與蒙舍。這六個詔中,因蒙舍詔位處在最南端,所以又稱為「南詔」。不過,剛開始六詔經常互相爭奪地盤,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雲南六詔東邊與唐朝相鄰,西北邊又靠近強大的吐蕃(西藏),彼此爭戰不休。原本依附於唐朝的蒙舍詔首領皮邏閣,以重金賄賂劍南節度使,向唐玄宗請求六詔合一。吐蕃乃唐朝外患,為拉攏雲南部落,不得不與蒙舍詔妥協,在唐朝的支持下,皮邏閣開始吞併其他五詔。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統一六詔,正式建立南詔國,遷都太和城(雲南大理),唐玄宗並賜皮邏閣漢名「蒙歸義」,封他為雲南王。
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時靈時不靈的大理國密技「六脈神劍」,雖然說的是人體經脈透過手部射出的無形劍氣,實際上卻是暗喻大理國乃是建立在南詔國的基礎上,而南詔國則是「六詔」合一後產生的國家。所謂的「六脈神劍」就是「六詔合一」,是大理國繼承南詔國的精神象徵;而練成「六脈神劍」的段譽,無形勝有形、無招勝有招,用手指隨便比一比,就可以把慕容復打趴。
南詔國還沒統一前,是雲南洱海地區的蒙舍詔,而「蒙舍」的另一個稱呼是「蒙舍龍」,也就是舍龍一族。舍龍一族原本是烏蠻哀牢王族的成員,因躲避戰亂來到現今大理地區,並受到部落頭目張樂進求的收留。舍龍王受到哀牢人的擁戴,張樂進求為拉攏舍龍,就將女兒嫁給舍龍王的兒子細奴暹。到了第五代首領皮邏閣,終於統一六詔,建立了南詔國。
南詔後來與唐朝在玄宗天寶年間與德宗朝發生多次戰爭,雖然曾多次打敗唐朝,但因為投靠唐朝獲得的利益要比投靠吐蕃來得高,最後仍歸順唐朝。直到唐昭宗時期,南詔國的清平官(宰相)鄭買嗣發動政變,南詔國於西元九○二年走入歷史,三十多年後,大理國在此地建立了新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