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婆羅浮屠的建築結構分為三大部分,各有意義,由下而上分別為:塔基,象徵欲界;塔身,象徵色界;塔頂,代表無色界。
塔基為正方形,塔身由五層逐步縮小的正方形組成。塔基、塔身以及迴廊覆滿石刻繪畫和浮雕,放眼望去,好像排滿密密麻麻的佛像和塔尖。愈是往上,雕像和裝飾愈是簡樸,彷彿在訴說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涅槃的悟道歷程,一層層描述著佛教眾生的故事,映照著世事的無常與輪迴。
婆羅浮屠的塔頂為三層同心圓,沒有華美的裝飾。每一層都圍繞著一圈小型鐘形塔,塔上皆有孔洞,往內看有佛像端坐。
最頂層有一座大舍利塔,是婆羅浮屠建築的最高點,小塔圍繞著大塔,好像行星繞著恆星。傳說如果順時針由下往上繞行奇數圈後許願,便可心想事成。
雖然婆羅浮屠曾經輝煌一時,也不免面臨凋零的命運,大部分的佛像和浮雕遭到天然或人為的破壞,經過好幾次修復後,終於在1991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值得一提的是,婆羅浮屠附近的區域,印度教和佛教寺廟林立,考古學家認為佛寺能保存至今,是因為統治者和人民開闊的心胸。反觀現今還有地區因為宗教信仰不同,發生大大小小的戰爭,怎麼不令人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