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最近這陣子大陸劇《藏海傳》熱播,劇中精緻的服裝、道具、畫面皆引起觀眾的驚嘆,從榫卯建築到藥發木偶、從墓葬到觀星天象,從崑曲唱腔到皮影戲,還有各位大人書房中的水墨名畫,以及有所本的飾品、文物,無不隨著劇情發展而生動妥適的出現在劇情畫面中,即使畫面只是閃現一秒,仍無一不講究,處處彰顯著中華文化之豐盈。中國古典美學於此,臻於鼎盛、大放異彩。
在看到劇中出現的「藥發木偶」璀燦的火光時,才體會到原來這就是古人所描述的火樹銀花的絢燦景象,是古人熱鬧夜生活的具體呈現。
中國的木偶戲最早稱為「傀儡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興起於漢代,唐代時開始可以用來表演歌舞,有了長足的發展,直至宋代,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術更加純熟。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民間娛樂的需求大增,木偶戲盛行於全國各地,木偶戲的演出也開始增多。
其中「藥發木偶」便是獨具一格的煙花雜技表演形式,又稱為火戲、竿火、架子火。目前仍存在於浙江泰順民間,自清代中期後由福建傳入,完整保留了製作過程、表演技藝。結合煙花和木偶,真的是絕妙的想法,試問: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的人,敢把木偶這種易燃物和火藥放在一起,而不懼怕引起火災的?其實是在木偶上漆上防火塗料,保障人身安全,才能作為節慶娛樂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