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河童
文/陌上君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遺失了一把斧頭,怎麼找都找不到。他思來想去,發現鄰居家的兒子最近看起來很可疑,覺得很可能是鄰居的兒子偷走了。
疑心一起,他見鄰居家的兒子走路姿態看起來鬼鬼祟祟的,很像偷了斧頭;還觀察到鄰居家的兒子最近似乎老是神色不安、眼神不敢直視,應該有偷斧頭吧?聽到鄰居家的兒子說話吞吞吐吐,一副有話不敢說的樣子,哇!簡直證明了鄰居兒子就是偷了斧頭的小偷。丟了斧頭的這個人,綜合了林林總總的因素,覺得鄰居家的兒子一舉一動、言談舉止,沒有一處不像是一個偷斧頭的人。
後來,有一次這個遺失了斧頭的人,去山谷裡挖掘東西時,挖到一半,竟然看到自己遺失的斧頭。
第二天,當他看到鄰居家的兒子時,對方種種的眼神、表情、動作等所有的一言一行,再也不像是個偷斧頭的人了。這個丟了斧頭的人,從頭到尾都只是在猜測,並沒有找出證據的實際行動,直接在心裡定了人家的偷竊罪。當真相水落石出時,才發現自己錯了。
這一則故事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沒有找到證據之前,每個人都是清白的,切勿隨便猜疑別人。但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在對特定對象、特定情境起疑心或產生特定印象時,往往成見、偏見就在心裡扎根了,然後無可避免的、毫無察覺的用帶著主觀偏見的眼睛,去觀察容周遭的環境和事物,此時必然會用自己的主觀想法來解讀客觀事實。
或許你曾經在各種平台媒體上看到有人明明知可能被拆穿,也要不惜頂著被看破手腳的風險,不斷用同一套話術惡意抹黑、造謠詆毀他人,你說這些人圖的是什麼呢?在心理學上,這叫「單純曝光原理」,只要同一個訊息不斷出現,讓我們熟悉,我們便會主觀認定它是真的。所以他們所圖的,就是想在看官們的心裡反覆刻上先入為主的印象,因為謠言說一次,沒人相信;說兩次,半信半疑;當說到第三次以後,就會被認為「無風不起浪,應該就是事實吧」,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故事中丟了斧頭的人,每天用同樣的想法來強化自己的主觀臆測,就認定鄰居家的兒子偷了他的斧頭。其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在為自己的主觀臆測而服務。而破除這種直覺式的答案,最重要的還是需要理性思考、重覆驗證,不胡亂猜疑,才能跳脫似是而非的各種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