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蕭文化政見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若不成功 將是「藝術節慶氾濫化」的濫觴
五二○新內閣即將走馬上任,綜觀馬蕭的文化政見,十六項具體主張有七項在說明如何「以觀光作為領航旗艦產業」,顯示新政府持續正視文化做為一項產業的可能。
然而,這樣的政見實在令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如果相關單位整合成功,應可反過來擴大文化市場的內需及外需,害怕的是,回顧政府以往的文化作為,像是自二○○二年開始由文建會整合規畫的「福爾摩沙國際藝術節系列」,即可說是「藝術節慶氾濫化」的濫觴。
這項「政策性補助」非但沒有達到「整合」的功能,邀請幾個國外團隊就要掛上「國際」兩字的「愛現主義」更是毫無交流的價值,國外團隊演完就走,一片雲彩也沒留下。或是像二○○五年文建會曾委託國藝會進行評鑑,如今那份評鑑報告卻也束之高閣,遲未公布,對於該藝術節所帶動的周邊觀光效益,我們根本一無所知。
因此,面對「文化觀光部」成立乃勢在必行的關頭,我們沒有樂觀的本錢,反而十分擔心其又成為一連串的文化表象化的無用政策,到最後飽的只是承辦廠商的錢囊和部門的業績。至於觀光,若沒有趕緊建立整合的管道、產值的計算方式,到最後,犧牲的不光是文化,觀光也會一起陪葬!
吳思鋒(台北縣/興文化青年行動聯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