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甄選入學日昨放榜,從分發結果發現,頂尖大學錄取學生多出自明星高中,且有區域化現象;或者放棄名校而選讀軍警學校,以就業保障為優先考量。
社會對於大學教育的關心可以想見,畢竟,這牽涉到人力培育及素質,對於國家發展有長遠影響;但在眼前最為現實的是,大學教育的投資,是否能降低家庭負擔,甚至創造更高額的投資回報,這也是「選校而不選系」以軍警學校及醫學系作為就讀優先考量的趨勢,究竟教育的投資高回報低,對於個人、家庭到社會都是有形成本的浪費,不得不在「就業」與「人文」的天平上作出選擇。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電機、電子、醫學等自然理工學系的專業性質高,有難以被替代的性質,若能有頂尖人才持續投入,對於國家社會未嘗不是好事,尤其社會百工百業都要有人持續投入,而市場機制也是影響百工百業消長的因素,對於自由民主國家來說,政府與教育體系只能設計教育機制從旁輔導,諸如各大學加強通識教育,避免「重數理輕人文」的傾斜,則是勢在必行的道路。
過去的觀念總認為就讀科系即等於就業方向,不過,近年歐美職場對於畢業本科的需求大為降低,除專業性質無法替代的工作,否則「畢業本科」往往「工作內容毫不相干」,業主所看重的大學教育的精神與方法對於人格態度的養成,甚至將不同科系的訓練當成刺激職場創意的方式,因此畢業即轉業是否等於「教育浪費」還須看職場性質而定。
筆者認為如今的大學甄選結果並非告訴我們,教育體系與社會環境嚴重失衡,基於就業市場、教育環境、經濟趨勢、社會風氣等因素,將會造成大學教育的供需趨勢不斷改變,不變的是專業技能的養成可以在大學四年的時間立竿見影,但是,人文素養的薰陶卻是需要整個社會持續不斷的維持,如何讓大學生兼顧「未來飯碗」之餘還能以「胸有點墨」為榮,這將是頂尖人才進入大學之後,社會與教育體系所要努力補強的方向。
鄭佑璋(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