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生後,若經醫師評估,應接受超音波篩檢髖關節,掌握出生半年內的黃金治療期。圖/unsplash
新生兒出生後,若經醫師評估,應接受超音波篩檢髖關節,掌握出生半年內的黃金治療期。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走路、跳舞髖關節卡卡,小心是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台北榮總骨科部主任蘇宇平表示,國內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生率約1.3%,如果平時已有髖關節痠痛、疼痛,當盤腿或翹二郎腿又更加疼痛,代表痠痛來自髖關節,可請骨科醫師評估。
蘇宇平說,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很難自我檢測,痠痛、疼痛可能在髖關節外側或接近鼠蹊部的髖關節內側,也可能後方屁股深處痠痛,但有人以同側膝蓋出現反射傳導性痠痛來表現。好發危險因子有家族史,如媽媽、兄弟姐妹出現相同症狀,或出生時是臀位產、早產兒、雙胞胎、多胞胎等,目前尚未發現基因扮演很強的關鍵角色。
蘇宇平說,如能在新生兒出生後半年內發現,都能矯正,若要避免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家長可以多讓新生兒的雙腳打開,例如多維持像換尿布的姿勢,平時抱嬰兒時不要「公主抱」,避免將嬰兒雙腳併在一起,建議的抱姿是讓嬰兒趴在家長前胸或採用揹巾,讓嬰兒雙腳張開,以防髖關節發育不良。
蘇宇平指出,爲了解新生兒有無髖關節發育不良,醫師會為新生兒進行理學檢查,徒手測試髖關節穩定度,但近五成難以發現,提醒出生時若是多胞胎、臀位產、有家族史等,可讓嬰兒滿月時進行超音波檢查,出生6至8周為黃金治療期,可透過髖關節吊帶等方式,矯正髖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