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這個題目,出自於《百草鏡》。而馬蘭如何食用?清初仍甚簡易,或謂「二、三月叢生,熟食。可以作齏」(高濂《飲饌服食箋》);或謂「可熟、可齏,可焯,可生晒藏用」(顧仲《養小錄》)。
一稱「紫菊」,何以名馬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做出解釋:「其葉似蘭而大,其花似菊而紫,俗稱物之大者為『馬』也。」它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莖高二、三尺,葉互生,披針形,有粗鋸齒;秋日梢上分枝,枝頭各生一頭狀花,帶藍色,春季採嫩苗,即供食用之馬蘭頭,乃野蔬之佳品。
此物與「馬藍」不同,馬藍之根,即藥用之板藍根,常易與馬蘭混淆。又,早年多由鄉人在郊外採摘,提籃沿街販賣,菜市場反而少有出售。馬蘭頭和枸杞頭、菊花澇,並稱為「南京三寶」。
南宋詩人陸游〈戲詠園中百草〉云:「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採擷空。不如馬蘭入晨俎,何以燕麥搖春風?」時至明朝,有關馬蘭記述甚多,《救荒本草》及《野菜譜》中收有食用方法,並滑浩詠馬蘭之詩。《明詩綜》且記載古諺云:「多食馬蘭,少食芥蘭。」注謂「馬蘭食之養血」。
其實,多食馬蘭不僅能清熱解毒,而且治痔有奇效。李時珍曰:「春夏取鮮者,秋冬取乾白水煮食,並飲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飲,日日服之;仍煎水入鹽少許,日日薰洗之。」特錄此供諸君參考之。
乾隆名士謝墉,對質地脆嫩的馬蘭頭情有獨鍾,指出:「瀹而炒食,野蔌中高品也,瀹而曝乾之尤美,嫩芽為良。和肉食之,固極宜,即素食,以油鹽調之;蒸飯鍋上,飯熟即熟,味絕勝凡品。」為詠此物,且拈七律一首:「陌上春初膏雨露,坻場遍茁馬蘭尖。迎陽晞就功良便,沿途挑來價甚廉。爛煮濡豚卑筍韭,熟蒸隔飯劑油鹽。箋成野蔌名應冠,別錄訛教草部拈。」可謂推崇備至。
在烹調應用時,馬蘭頭可涼拌,可煸炒,亦可作餡料,並可與多種葷素料配用,且在配燒菜時,能用於炒煸作墊底或圍邊。尤須注意的是,它加熱後易變色,見醋變得更快,置於鐵鍋內炒,時間一長即暗。一般不勾芡,吃在嘴裡略加咀嚼,微帶清香,甚得三春韻味。而獨味馬蘭頭,適合早晚啜粥,不宜當下酒菜,但在酒席上,則可與醬瓜、泡菜、藥芹等,同當成小碟菜。若以葷腥拌妙,佐飯下酒尤妙。
以馬蘭頭入饌,菜品有「馬蘭蛋皮卷」、「涼拌馬蘭頭」、「馬蘭豆腐湯」等。點心則有「馬蘭包子」、「馬蘭餃子」等,民間較常食用。馬蘭頭尚可晒乾或風乾,貯以備用。用時先泡發,可與韭菜、蛋皮等燒湯,紅燒風味亦挺別致,有農家情韻,以質清見長。我曾吃過以乾馬蘭頭充餛飩餡、青團,清雋爽口,別具一格。
清初顧景星的〈馬蘭贊〉很有意思,寫道:「馬蘭丹,多澤生……鹽湯汋過,乾藏蒸食,又可作饅餡,生搗治蛇咬。馬蘭不馨,名列香草,蛇菌或中,利用生搗。大哉帝德,鼓腹告飽,虺毒不逢,行吟到老。」文中闡明其根汁及莖汁,生搗可治丹毒、蛇毒,野地逢之,或可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