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推動「肺結核十年減半計畫」,昨天在台中市表揚七名「肺結核關懷員」,感謝他們風雨無阻,為打擊肺結核努力。
其中一位肺結核關懷員高齡六十三,媒體報導:「每天騎機車替多重抗藥病人送藥到府,樂此不疲。去年底送藥中途,忽然頭暈、手腳麻麻的,他堅持送完藥才就醫,赫然發現腦血管堵塞,沒想到才住院三天,他又開始趴趴跑。」
他四年前退休後加入送藥行列,每天服務十八名肺結核患者,他說,能讓病友穩定服藥,讓他充滿成就感。
一位樂善好施的老人,風雨無阻、不顧自己病情趴趴跑,是很正面的描述,的確是社會楷模,得獎是實至名歸,但這樣對嗎?
這則新聞立刻讓人想到猝逝的準內政部長廖風德,他中風(當時說是痛風)住院沒幾天,就出院忙碌,輕忽病情,導致發生不幸,這使輿論開始檢討「政務官健康檢查報告」的問題,也探討「過勞」與績效的必要性。
但事隔沒幾天,這則「關懷員表揚」新聞不受重視地放在地方版,而且完全沒有從「廖風德經驗」的角度去探討。
日前貴版有讀者投書提到,老一代「戮力從公、抱病上班」的想法該改,現代人應知道「抱病上班會傳染別人、會影響思考與決策」,也有人呼籲準總統馬英九縮減非必要行程,避免過勞;昨天電視新聞報導,馬英九減少行程了,可是從台中表揚關懷員的新聞來看,顯示社會還沒有轉換觀念。
當我看到報紙上的照片,市長胡志強頒獎給他,我忍不住想問
:「胡市長,你有沒有偷偷告訴他,助人為樂雖然好,也要以自己健康為優先。」
因為保持健康,多活幾年,可以奉獻更多,拖著病體咬牙硬撐,絕對無法長期服務。希望這種觀念能在志工間傳揚,大家都做健康快樂的志工。
李傳濟(台中市/醫院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