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四川震災 發揚善心 初期搶救結束後 重建路漫長 官方和民間可提供經驗 帶動兩岸互助善果
中國大陸四川強震的重災區,死傷人數不斷增加,民宅、學校、醫院房舍倒塌,損失慘重;震央在內陸板塊,受災面積尤其大,復原費時費力更需要錢。
台灣有過「九二一」震災的痛楚,知道重建是條漫長的路,迄今扶輪社仍捐贈輪椅給震災傷者,受災者驚懼的心靈,也需要持續撫慰;準此以觀四川強震善後工作還有長路要走,愛心捐輸需要續航力。
「九二一」震災後,島內各方捐輸的物資朝發午至,包裝水、乾糧堆在學校操場上,任人取用;義工提供簡餐,免費取食;災區有任何需要,透過傳媒報導,多能獲得補充。義務投入搶救災區的人力也充沛,廢棄物清理業者自費把機具運進災區,小山貓(剷土機)靈活地清理倒塌建物,比正規救災部隊更有效能。
但四川震災區太遠了,急難救助所迫切需要的物資和有經驗的人力,千里輸運很不經濟,即使抵達災區,不熟悉環境,指揮調度未必靈便,可能折損戰力;所以,想幫助四川震災的受難者,捐錢最實際,有了錢可就地採購需要的物資。
捐款救災可以抵稅,但政府為預防假捐款真逃稅,規定要捐給陸委會核定的慈善機構救災專戶,但應公布核定了那些機構,方便民眾捐輸。現有紅十字會、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展望會等多個機構,可供四川震災救難捐款,新聞局應大力宣傳。
台中縣長黃仲生和和縣府一級主管已捐出一日所得,「九二一」受災戶說當年接受過濟助,如今會回報,這些發自草根的愛心,尤其可感,相信這些民間善心的發揚,所帶動的兩岸互助善果,會庇蔭未來兩岸官方與民間的交往。
未來,四川震災初期搶救階段結束後,災區需要重建,受災者需要輔導重回生活常軌,台灣可提供經驗的地方就很多了,因為廣義的「九二一」災後重建工作迄今仍在進行,官方和民間都獲得不少經驗、智慧,這些經驗、智慧可轉輸送至四川災區,讓台灣的愛心更有續航力。
林松青(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