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左2)與五組創作者合影。圖/兩廳院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2023新點子實驗場將在6月起跑,今年以網路常見用語「emo」為主題,號召5組新世代創作者齊聚發聲,作品包括有從昆蟲觀察延伸至人類的行為分析《昆蟲物語:裝死》、探討青少年社會事件與千禧文化《跳躍少年》等,直視人性中的不安與脆弱,充分展現新點子自我表達與詮釋。
國家兩廳院表示,emo為目前台灣年輕世代的用語,為英文emotional的縮寫,源於美國1980年代硬蕊龐克的音樂風格(Hardcore Punk),如今emo成為社群媒體常見用語,主要傳達對不滿事物難以言喻、無奈的情緒,也可形容傷心、震驚、憤怒等多重含義。今年邀請五位藝術家,將看似消極的新世代流行語emo,透過創作,在劇場以實際的行動進行發聲,並從當代生活、視覺感官、勞動身體、國家體制、千禧世代,提出五大「emo」宣言。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新點子實驗場有非常大的特點,第一個是創作者都很年輕,第二個是不按牌理出牌。參與新點子,如參與一整個世代的發展或腦內革命,我們但願劇場裡面的聲音,雖然微小但能為世界所聽到。」
五組新作分別為李憶銖《昆蟲物語:裝死》、張可揚《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李慈湄《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趙偉丞《跳躍少年》,以及李奧森《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
其中,李憶銖《昆蟲物語:裝死》,作品延伸自法布爾《昆蟲記》中的〈裝死〉篇章,將書中主角從「蟲」換成「人」。人類在何時會裝死?目的又是什麼?劇中將以情境實驗、裝死遊戲等黑色喜劇的形式,佐以現場DJ的即興操作,讓表演者們挑戰裝死的各種極致可能,為觀眾提供另一種觀察自我的視野。
張可揚的舞作《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將透過視障舞者、明眼舞者共創非視覺舞蹈,共同挑戰若無法「看見」,舞蹈可以如何被感知與理解?
趙偉丞《跳躍少年》,則從千禧世代的視角,關注20到30歲世代的成長共同經歷;並以青少年社會事件為核心,讓日本動漫、台灣流行文化等集體記憶於其上,堆疊出整個作品的震撼力道,回看我們如何長成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