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張瑞棋
諾貝爾獎設立至今超過百年,唯一人曾得到兩次諾貝爾物理獎,猜猜是誰?居禮夫人?不對,她拿的一次是物理獎,另一次是化學獎。愛因斯坦?可惜他只得過一次。霍金?很遺憾他仍未獲得諾貝爾獎委員會青睞。
獲此殊榮的,是出生於1908年的美國物理學家巴丁(John Bardeen)。對大多數人來說,巴丁這個名字相當陌生,因為一般教科書應該不會提到他,而他本人又相當低調乏味,自然難以成為媒體的報導對象。
物理精英 實驗精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丁才加入貝爾實驗室,這時他已37歲。取得碩士學位後,他先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3年,才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固態物理。貝爾實驗室新成立的固態物理研究小組招募他來,正是要借重他這方面的專才。
這個小組由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領軍,任務是研發半導體零件,以取代笨重、耗電、發熱又容易損壞的真空管。雖然蕭克利比巴丁小兩歲,卻比巴丁資深,兩人都在1936年拿到博士學位,但巴丁先教了幾年書,又到海軍服務,蕭克利卻是當年就加入貝爾實驗室,因此擔任這小組主管。
不過兩年,巴丁憑藉其深厚的理論功力,搭配另一位資深同事布萊頓(Walter Brattain)的精湛實驗,於1947年底發明可以放大訊號的「三極體」。然而公司申請專利時,蕭克利發現自己明明身為主管卻未列名其中,氣憤之餘,決定獨自發明更好的方案,果然第二年發明「PN二極體」,他們三人因為電晶體這改變人類生活的世紀發明,共同獲頒1956年諾貝爾物理獎。
不過早在1951年,巴丁就因為受不了蕭克利的排擠而離開貝爾實驗室,到伊利諾大學教書,轉而研究令科學家困惑40年的超導現象:為什麼當水銀的溫度降到絕對溫度約-268.95℃以下時,電阻就會神奇的完全消失?波耳、海森堡、費曼等量子力學大師都曾試圖提出理論解釋,但都無功而返。
致力發明 努力不懈
1957年,巴丁與他指導的博士生施里弗(John Schrieffer),以及博士後研究員庫柏(Leon Cooper)提出以他們姓氏第一個字母命名的「BCS理論」,以極巧妙的波函數成功解釋超導體內的電子行為,他們三人因此共同獲得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而日本物理家南部陽一郎隨即從BCS理論發現「自發對稱破缺」,接著才有希格斯等科學家提出解釋質量來源的「希格斯機制」。
巴丁因此成為史上唯一得到兩次諾貝爾物理獎的人。不過對於別人的恭維,他總是謙沖且幽默地回應:自己其實只得了2/3個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