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飲食】醜蔬果 化身美麗和菓子 文/灃食客蔬食季刊 |2023.03.20 語音朗讀 109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許多消費者挑選蔬果時認為,外型漂亮的蔬果較營養美味,但實際上則不然。 圖/123RF 文/灃食客蔬食季刊面對環境變遷,愈來愈多人開始關注蔬食飲食的重要,除了練習蔬食,也更懂得選擇自己想要的永續生活。從日常飲食出發,透過專家帶領,從經歷一場味覺的療癒時光,藉此傳達對永續飲食的想法與價值觀,從意識與習慣上進行深度的改變,希望透過每個人的行動,一起打造美好的永續未來。 民眾透過簡單工具及基礎技巧,學習體驗環境及五感,親手做出專屬自己的和菓子。圖/灃食客蔬食季刊五感節氣親手作灃食教育基金會舉辦的「良食脈動系列講座」,邀請國際適境生活永續發展協會、日本和菓子藝術講師劉筠楷與邱雅雲,透過簡單的工具及雙手基礎技巧,學習體驗環境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親手做出專屬自己的和菓子。感受從捏製間,二十四節氣如何為生活增添不同風味,也藉此引導民眾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落實廚餘減量的永續行動,在體驗和菓子手作過程中,加深永續生活的印象。常聽到的「不時不食」這句話,意思就是順應季節選食,而在日本和菓子文化中,也能發現相同概念。日本季節變化細緻,不只春、夏、秋、冬,每季又可分為六等分,總共二十四分,稱之為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又可再細分為三等分,稱為七十二候。日本的和菓子強調呈現季節感,從選料中表現出四季風景,如繁花盛開的春天,蟬在樹上鳴叫的夏天,秋天轉黃的楓葉,白雪紛飛的冬天。又和菓子在四季分明的環境中製成,所以被稱為「吃的藝術」,小小的和菓子,在匠人的巧思間,便能感受到季節轉變、反應環境氛圍。因此,和菓子不僅僅是食物,也是五感藝術的極致展現。 小小的和菓子不僅僅是食物,也是五感藝術的展現。圖/灃食客蔬食季刊蔬果變身有創意外型可愛、吃起來內餡柔軟的和菓子,通常有紅豆、栗子等不同口味。國際適境生活永續發展協會帶領民眾將這些豆沙材料,循序漸進以基礎技巧,形塑出屬於自己的「柚子饅頭」,連葉片也能表現得栩栩如生。劉筠楷說,柚子產季大約在夏末初秋時節,「我們中秋節吃柚子,那中秋節過後呢?這些柚子去了哪裡?」以永續飲食理念出發,體驗製作和菓子的內餡,就是使用外觀不佳被淘汰,或滯銷將被丟棄的柚子,把它們化身為和菓子餡料,一口咬下,隨即散發出濃郁新鮮的柚子香氣,咀嚼後驚覺連果肉都有,原來醜蔬果也能透過巧思化身為美麗和菓子!國際適境生活永續發展協會認為,永續環境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採取行動」,所以每個人都是帶給未來改變的重要力量。也因此,在一次次的活動工作坊中,帶領民眾一起探索與討論有關「全循環零廢棄——廚餘減量」主題,透過環境認知、感官覺察、體驗參與及共創解方四個層次,在和菓子手作過程,引領民眾思考與規畫,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自我承諾的永續行動。劉筠楷希望參與夥伴在工作坊中,透過認識環境,自我覺察及動手實踐的過程,讓體驗不只是體驗,而是深刻地與自我生活連結,讓永續發展的適境思惟能成為日常的一部分,落實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友善生活。 國際適境生活永續發展協會,以落實廚餘減量的永續行動,把醜蔬果變成美麗和菓子。圖/灃食客蔬食季刊格外農品 不美但健康大多數家庭負責採購食材的人,通常扮演影響全家營養健康的關鍵角色,因此,想要讓全家人能吃好又吃巧,通常得擁有正確的擇食觀念和選品知識。賣相不佳 品質無虞許多消費者挑選蔬果時都是「外貌協會」,認為外型漂亮的蔬果比較營養美味,實際上則不然。「格外農品」共同創辦人游子昂表示,蔬果在採收後通常會經過分級,大約有10-15%的蔬果因為賣相不佳、規格不符等原因被挑出來,歸類為「格外品」,但這些「格外品」跟同一批耕作出來的農產品是一樣的品質。所謂「格外品」,指的是品質無虞、但不符合市場規格的農產品,常見的是體型過大或過小、賣相不佳,或生產過剩所造成產銷失衡的蔬果。例如體型過小的草莓、表皮長了黃斑的火龍果、中秋節過後的文旦,儘管較不被消費者喜愛,但營養美味絲毫不減,其實體型小或過季的草莓,事實上吃起來反而更香甜! 民眾採購食材時,應該多支持「格外品」加工製成的果醬、果乾、茶包等,支持環境永續。圖/123RF支持無毒 友善環境這些「格外品」,除了少數農友有能力將它加工再次販售,大多數農友只能將其低價出售,或是在農地製作成堆肥,因而造成食物浪費。一般人不青睞醜蔬果的消費行為,不僅造成農友損失,長遠來看,倘若民眾都只接受外表美觀、規格一致的蔬果,農友在耕作過程中就容易傾向使用較高劑量或高毒性的化學藥劑,藉此控制蔬果生長狀況,這樣無論是對土地環境或人體健康,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如果消費者可以捨棄成見購買「格外品」,不但可支持農友進行友善耕作,也能用實際行動成為農友最強後盾。建議民眾在採購食材時,不要對「格外品」有成見,也應該多支持利用「格外品」加工製成的果醬、果乾、茶包……等,不但可以為辛苦的農友提升收入,也能學習尊重食物和孕育糧食的這片土地。 圖/灃食客蔬食季刊 前一篇文章 【植物蛋白】豆子有4類 營養大不同 下一篇文章 【無肉也歡】用蔬食向環境變遷說NO 熱門新聞 01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2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3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4【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5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6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7【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8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9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10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紅麴菌降血脂 加入糕點不一定健康泡菜 蔬果發酵食物 含豐富乳酸菌食材烹調得宜 營養成分不流失暢遊花東縱谷 來一趟蔬福之旅 作者其他文章【環境永續】珍惜糧食 創造雙重紅利傳統手藝 培仁MAMA夢想之味【搶救糧食】全球食物逆轉「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