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大搞「去中國化」的教育與文化政策,高中九五課綱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從必修改為選修,但對岸的新華出版社取得台灣正中書局授權,引進以四書內容編纂的「國學基本教材」,在大陸引發熱烈討論,媒體報導,試用過的對岸中學老師表示,學生變文雅了。
在台灣因意識形態被棄若敝屣的東西,卻重新被大陸當成寶,台灣要檢討。政治權力只是一時的,文化影響力卻無遠弗屆,傳統不必然是包袱,創意更非無中生有與傳統割裂,許多所謂創意點子,其實只是變相的復古,在歐美文化裡亦如此。台灣多元族群與文化特色,兼顧中國文化傳統精髓,實乃最寶貴的軟性資產,也是台灣在華人文化圈裡最大的優勢。
威權時期的台灣,為了凸顯歷史文化傳承與政治正統性,以對抗統治中國大陸的共產黨與毛澤東,搞「破四舊立四新」與「文化大革命」,大肆毀棄中國文化精華,因此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雖然以今日眼光檢驗,不無為當權者的統治正當性背書之嫌,然而卻無心插柳,保存了中華文化傳統。
對岸雖因開放改革成為世界經濟巨龍,物質生活大幅提升,然而人的品質與公眾心靈精神層面,卻因文革十年摧殘,呈現真空狀態,反過來要向台灣取經,尋回失落的古聖先賢智慧遺產。
愛爾蘭雖地處英倫群島與歐洲的邊陲,而且愛爾蘭人數百年來生活在英國強勢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影響下,英語比母語蓋爾語更為通行,然而在英語文學裡,愛爾蘭的作家、詩人如蕭伯納、喬伊斯、王爾德等的作品,豐富英語文學的內涵,有位愛爾蘭學者曾豪氣地說「是愛爾蘭擁有英語,不是英語支配愛爾蘭」。
台灣歷史與愛爾蘭一樣充滿悲情,但愛爾蘭朝野、民眾能拋開對英國強勢文化、經濟影響的敵意,不以邊陲而自卑,認清自己的角色與限制,借力使力發展自身利基,落實拚經濟與拚文化。
因此換個角度看,對岸在政治上視台灣為地方政府,於今卻必須引進台灣編纂的「國學基本教材」,當作中學教科書,在文化交流上凸顯了台灣的強勢地位,台灣應借鏡愛爾蘭,利用此一優勢發展文化利基,「是台灣擁有中國文化,不是中國文化支配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