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一綱多本與一本的爭議後,台北市與教育部再度出現政策的落差,前者公布小六生國語文、數學基本學力檢測結果,而後者則擬訂「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國民中小學學生能力評量檢測注意事項」,規定日後地方自辦國中小能力檢測,只能抽樣檢測,不得普測,而且樣本不得超過測驗母群體的百分之三十。
筆者對教育部的規定不以為然。教育若不做好品質管控,勢必影響國家發展,而中小學生學習成果普測,正是品管的一環,如不辦普測將使品管困難;再說,在常態編班下,在不同教師的帶領下,若不普測,如何察覺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是否跟上基本水平?
其次,普測結果對班級老師而言,是重要的參酌指標,因為若所教學生只能跟同校的同學比,不知與其他學校的差距,普測能讓老師清楚自己教學的得失、學生學習的優劣,尋求補救和改善的對策。
外界擔心普測會出現「考試領導教學」與「惡性競爭」,但據筆者所知,目前台北市不全面公布測驗結果,只讓學校知道,未來再配合建立題庫,所以這種情形並不會發生。
教育做適當的品質管控,絕對有必要,教育部要做的不是防堵,應該協助學校做好,避免產生偏差。
异秈(台北市/教育行政)
識字寫字能力 靠閱讀
台北市教育局公布國小國文、數學基本學力檢測結果,雖然受測學生數學逾七成、國文近八成五達「精熟級」,不過,六成五學生作文不到三級分。
若以結果來看,恐怕會引起家長對孩子作文能力的焦慮,但就檢測報告內容顯示,目前小六學生的「注音符號」、「閱讀能力」表現不錯,但「識字與寫字能力」及「不同語言情境使用字辭」都要加強來看,教育體系並沒有問題。
目前的孩子閱讀太少、使用電腦太多,缺少書寫練習,影響識字與寫字能力,因此,即便學校增加國文時數,對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效果有限,尤其是報告指出「小學生每天花在電腦與電視的時間超過三小時,國語文程度愈差」。
因此筆者認為,要提高「識字與寫字能力」,並非在學校教學時數或內容,而在家庭教育要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家長應讓孩子少花時間在電腦與電視,多點時間閱讀。
此外,北市的學力檢測無法顯示其他地區情況,特別是台北市是家庭所得與家長學歷較高的地區,建議教育部應在各地區進行學力檢測,進行量化分析,依各地區學力差異性質,調整教育資源,以拉近差距。
諍諄(嘉縣布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