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福建美點滿煎糕

文/朱振藩 |2023.03.06
806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我在金門服兵役時,第一次嘗到「滿煎糕」。起初出於好奇,走到一攤販前,排隊湊湊熱鬧,觀看老闆施為。但見他將麵粉加糖,與水和成泥狀,用小鋼杯澆淋到圓形平底鍋,烤約三分鐘後,再勻灑花生粉、芝麻粒。約過個五分鐘,麵皮對折起鍋,切成塊狀供食。送入嘴中,滋味不俗,香甜融合,適合充腸,聽到人們講起,它叫做「滿煎糕」。

後來去廈門書展發表演講,翌晨飯罷,訪南普陀寺,廟宇宏偉,佛相簇新,法相莊嚴。接著閒逛市區,發現有一賣「滿煎糕」的,便去隨喜一番。其製作較金門所食者細緻,是由麵粉摻和適量的白糖、蘇打、水酵母和冷的開水,混合攪拌均勻,在煎的過程中,必須保持中火,煎盤以油布擦拭,望之光潤油滑。隨後將麵漿傾入盤中塗勻,再灑下白糖、芝糖、花生碎末等。約等個五分鐘,把煎熟的圓形糕,合成雙層半圓形即成,在享用時,切成幾小塊。

相傳「滿煎糕」的出現,實與沈葆楨有關。原來奏請在福建馬尾辦船廠(政)的左宗棠,奉調陝甘總督時,推薦沈主其事。沈葆楨接任後,加強海上練兵,為解決兵士用餐問題,乃將煎餅改進,增加發酵時間,並加多其水分,口感變得鬆軟,再拌入白糖及碾碎的花生。傳統的鹹麵餅變成甜食,既便於攜帶,食之鬆軟甜潤爽口,不易口渴,又能提升戰力,是以成為行軍的口糧之一。日後傳入民間,又稱「麵煎糕」、「挽煎糕」等,是閩南的一款小吃。

滿族人嗜甜,點心極適口,甜菜亦拿手,在此背景下,八旗中的滿營率先製作此糕,彼此相互習做,當地滿人見狀,紛紛習得此味。因滿族人先食用,故在此煎糕之前,特冠上個「滿」字,成了「滿煎糕」。

光緒九年,左宗棠重掌閩省海政,據說曾派部下赴台,以對付擾台法軍,「滿煎糕」遂傳入台灣,亦成為街頭小吃,偶在市井現蹤。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台南安平有一座古砲台,一個半世紀來至今完好無損,砲身巍巍,壁壘如新。壘口有沈葆楨題寫的「億載金城」和「萬流砥柱」門額,字體蒼健有力,現有拓本流傳,足為藝壇流芳。

據悉,此座砲台乃清同治十三年至光緒元年間,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因日本西鄉從道犯台,受命為欽差大臣,在「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時建造的。那一次日本犯台,沈氏先用福建船廠修造的輪船,運載清軍到防,經過周詳部署,一番激戰後,兩千餘日兵傷亡近五百人,耗費千餘萬元,依然鎩羽而歸。或許可以這麼說,沈葆楨和福建船廠推遲日本占台時間,達二十年之久。

福建船廠創辦於同治五年,時當中國求自強的近代化運動,為早期最大的廠局(局為上海「江南製造局」)。雖由左宗棠提議倡建,但因西北回亂,自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奏薦沈為船政大臣,專管福建船廠、附屬海軍訓練班及有關科技之學堂。至日軍侵台前,已造建十五號輪船,且培養一批有用人才,終而鞏固海疆,留下不朽功業。

我在台南及恆春等地,亦品嘗了「滿煎糕」,馥郁芳甘有勁,由是緬懷先賢,留下不盡思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