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韋伯恩出生於一八八三年的維也納,因父親工作關係,童年在奧地利的一個小城鎮度過。他的啟蒙音樂教育來自母親,首先接觸鋼琴,接著是大提琴和樂理。一九○二年,他不顧父親的反對,進入維也納大學專門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當韋伯恩成為勳伯格的學生之後,結識了當時同樣拜師的貝爾格;三人的師生關係一直是影響韋伯恩音樂創作路向的主要關鍵。他對早期複調音樂的深入認識,解釋了他在音樂創作中偏好複調的格式。在音樂創作方面,韋伯恩順序經歷了後浪漫主義、無調性及十二音技巧的轉變,將傳統的形式結構加以發揮,達到成熟穩定的個人風格。
他擅長以抒情的方式,運用無調性手法,以抽象的意識展現音色。主要作品包括管弦樂曲《夏日的風》、無伴奏合唱曲《輕舟飛逝》、《帕薩卡利亞》、《五樂章絃樂四重奏》、《六首管弦樂小曲》、《九件樂器協奏曲》、《鋼琴變奏曲》、《弦樂三重奏》等。
他的音樂作品大多簡練濃縮,務求在短小的作品之中表達最多的想法,以達到最大的成效。韋伯恩晚期創作了兩部《康塔塔》,試圖透過人聲,融合複雜的複調對位元法,創造音樂技法的另一高峰。
他也曾經學習指揮,先後在德國、奧地利及布拉格的幾個劇院擔任指揮工作。當他定居維也納的期間,是勳伯格「私人音樂會」的主要成員。指揮方面的經驗和知識,讓他發表自己的作品時,達到更完美的效果。
而他強烈的社會主義思想,促使他擔任維也納工人交響樂隊和工人合唱團,以及廣播電台的指揮,並應邀赴倫敦指揮英國廣播公司樂團。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他與家人被疏散到小村米希特爾。一天夜裡他在戶外抽煙被美軍誤殺,古典樂壇從此失去一位大師,留下的只有不超過五十件簡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