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慈善惜物 驚喜中挖寶

文/郭婷 |2023.02.04
10158觀看次
字級
英國慈善店陳列各類保存良好的名牌和精品服飾。圖/unsplash
不僅女裝有精品,男裝也有不少高檔貨。圖/unsplash
慈善店不僅有助公益,更彰顯一種生活態度。圖/unsplash
周末,在慈善店的書籍區,可以安靜的閱讀一下午。圖/unsplash
倫敦不少慈善店相當具規模,也被公認十分好逛。圖/unsplash

文/郭婷

英國行之有年的社會企業「慈善店」,早在19世紀就出現,店內主要販售二手商品,但商品的精美程度令人驚喜,更像流行時裝店一樣會換季改陳列,還能找到戴安娜王妃生前最愛的品牌,每年更貢獻出2.9億英鎊(約 111 億新台幣)的慈善基金……



「慈善店」在英國稱charity shop、thrift shop或hospice shop,是一種兼具公益性質及惜物惜福、循環再生概念的社會企業。有朋友說:「若非自己經歷,很難想像英國慈善店的精美。其中不僅是善心,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

這個在亞洲相對陌生的概念,英國是如何從150年前展開運作,又是如何隨著社會調整發展至今的呢?

從幫助盲人自立出發

英國最早的慈善店出現於19世紀。1875年,伍爾弗漢普頓郡的盲人基金會(Wolverhampton Society for the Blind)開始出售盲人製作的物品,為基金會籌款。基金會後來改名叫作燈塔盲人基金會,取意眼明心亮、照亮他人,此基金會運行至今,不改理想和宗旨。

基金會最早通過浮雕打字機教盲人識字、閱讀,後來成立一間工作坊,讓盲人有空間編織籃子、坐墊、地毯,並附設零售店,銷售盲友的手工作品。

1960年代,基金會從杜德利伯爵那裡購得一塊地,發展新的盲人慈善中心,包括音樂廳、餐廳、手作坊、圖書館、辦公室,和一整層樓的工作室。60年代末期,工作坊主要提供盲人進行工程類職業訓練,並在1965年創立了盲人及殘障工業中心迄今。

世界大戰中巧力相助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倫敦出現了一種商店,店內便宜賣出市民捐出的物資,結果這些小商店,給紅十字會募集了高達5萬英鎊的善款。二戰時,慈善店變得更為普及,愛丁堡大學福群會、紅十字會,分別在熱鬧街區開設慈善店。整個二戰期間,紅十字會共開設了200多家永久性的慈善店,和150多家臨時慈善店。

英國慈善店裡最著名的,應該是二戰時成立的樂施會(Oxfam)。樂施會原名「英國牛津饑荒救治委員會」,旨在運輸糧食給被納粹德國占領的希臘,電報代碼是「OXFAM」,這個代碼後來便成為該機構的正式名稱。

商店不以營利為目的

1963年,樂施會在加拿大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會。如今,樂施會已經成為跨國聯合會,由19個不同機構組成,在全球13個國家和地區運行,總部設在肯亞的奈洛比,在英國本土更有超過700家分店。

依據英國的商業法規,大部分慈善店的租金都可以減免,部分慈善店的取暖費和電費也都有優惠,但慈善店的所有商品,必須是由市民捐贈的(大多是搬家帶不走的,家裡老人去世後的遺物,換季時發現的多餘衣物等),所有銷售也必須向紅十字會或聖約翰基金會上報。

兼具善心和生活理念

慈善店的工作人員大多為義工,因此運行成本低廉,也就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出售物品。而商店的營收扣除租金和水電後,也大多交給所屬慈善機構。另外,一些慈善店(比如樂施會)也是公平貿易運動的一員,在店內銷售發展中國家的手工產品,並將所得投入回報該地。

話說回來,為什麼說:光臨二手慈善(舊物)店,不僅是發揮善心,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呢?

有朋友說過,「單間服裝店總覺得款式相近,多走幾間又累,而慈善店總有驚喜的發現,有想像的空間,書籍和音樂尤甚」。這也是我的感受:每家慈善店通常都有幾個不同的購物區域,覆蓋服飾、書籍、家用品等,幾乎每一家都琳瑯滿目,可以讓人沉浸其中。

自由逛不兜售很自在

其實流連慈善店最令人歡喜的,是店內的輕鬆和自在。因為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所以沒有人兜售,氛圍悠然;會在那裡工作的義工,都有寬大的胸懷和悠閒的態度,樂於和人聊天,讓人感到溫馨。

就是這樣一家家小店,每年貢獻平均2.9億英鎊的慈善基金。不但讓消費者省了錢,也可能為一隻流浪犬、一項科學研究、一位孤兒或盲人,間接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幫助。

(節錄自《舊物的靈魂》.麥田出版 )

隨手淘到黛妃愛牌

慈善店也和時裝店一樣會換季更新,而且經理都招聘有時尚嗅覺者(本人也應聘過,可惜沒被選上,遺憾終生……),櫥窗布置都各有特色。一到初秋,不少慈善店已經換上了大衣,也擺上傳統灰褐呢子、古董毛皮、彩色呢子和蘇格蘭花呢等,琳瑯滿目。

逛久了,便能拿捏出哪些街區的慈善店,多一些自己喜歡的品牌(因為周圍居民的喜好),就會經常去看看。在牛津時,住在中產階級聚集的晴坡(Summertown),經常見到Laura Ashley,Marks & Spencer,Burberry等中上品牌的服飾。

格外中意Laura Ashley這樣的老牌英國設計,看似簡單的花草洋裝,剪裁中暗藏乾坤,也是戴安娜王妃生前最喜歡的品牌。王妃在80年代的不少裙裝,都來自Laura Ashley,有誇張的公主袖、剪裁纖細的腰部、寬闊的裙襬和純粹而豔麗的色彩。這些充滿80年代風格的裙裝,經常可以在慈善店找到,且保養得極好,讓人有種不負先烈重望,也要妥善對待它的真誠。

如果是帽子控,在慈善店一定能找到不少古董帽子,比如網紗頭飾、綢帶遮陽帽、寬邊呢帽、男士禮帽等等。英國天氣偏冷,帽子除了裝飾之外,更有保暖防雨作用。同樣的,許多人也會把不必要或帶不走的家具捐給慈善店,常逛慈善店常可以淘到非常精美的物品。

書籍黑膠種類齊全

一般慈善店都有書籍區,樂施會更有樂施會書店,專賣古董書和二手書。如果在大學附近,書店的分類更是細緻,內容豐富,歷史、宗教、哲學、社會人類學、藝術等方面的書籍更是新舊俱全,讓人流連忘返。而且價格宜人,一般不超過10鎊,普通小說在2鎊以內。

此外,黑膠唱片也是一絕。在英倫小鎮生活,黑膠唱片和茶杯一樣稀鬆平常,如果在慈善店選購,價格都不過1鎊。在愛丁堡的時候,有位音樂系的朋友是唱片專家,大家經常去他家聽音樂,他是附近慈善店音樂部的常客。

循環利用效益驚人

英國至少有1萬1200家慈善商店,所販賣的東西可說應有盡有,舉凡大型家具、家用電器、衣服、書、玩具、健身器材、鍋碗瓢盆,甚至是平板、智慧型手機、電腦……等都有機會在商店裡找到,且價格僅原來的1/10。

慈善商店對環保的貢獻不容忽視。據統計,慈善商店1年能回收再利用約34萬噸的紡織品,可降低大量碳足跡。畢竟,比起透過資源回收將物品分解再製,循環再利用更能有效減少能源消耗及廢棄物汙染。

若有機會前往英國旅遊,想逛逛當地的慈善商店,英國雜誌《TimeOut》 已整理出各地區最好逛的慈善商店,既能省錢又盡了一分地球公民的義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