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動物演化

文/潘湘湘 |2023.02.01
1607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圖/克拉克

文/潘湘湘

時代的巨輪一直不斷地往前滾動,而地球萬物則是生生不息,靠的就是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寶,讓自數十億年前誕生後的生命物種,逐漸變成到目前的樣貌。

適應環境  優勝劣汰

這個法寶說穿了,就是一個淘汰賽,參賽者在必須贏每一場比賽才能獲得冠軍。在動物世界裡,每天都是生存競賽,每一次躲過了天敵而且存活到最後,也就能把身上贏得的冠軍的基因結構流傳到下一代,下一代再度打贏了生存之戰,也就會繼續往下一代遺傳,所以在優勝劣汰競爭中,所謂的「天選之動物」就是自然選擇的發展過程。

為了適應環境不同的挑戰,動物自然而然地改造和加強自己來適應,環境不斷變化就不斷加強,直到能自在生活下去,也就是「適者生存」的原理。變化上最常見與明顯的,是展現在動物身體結構上的樣子與狀態。舉牙齒的例子來說,牙齒主要的功能是咬碎食物,好順利吞下,因此動物會適應肉食或草食特性來長成牙齒的「長相」。草食性為主的齧齒類動物,他們的牙齒特徵是:下頜各有一對像鑿子一樣的突出尖銳門牙,可以用來啃咬比較硬的食物,像樹幹、硬殼果實,而下頜前後移動便可以咬碎、磨研東西,而且門齒會一直長出來,所以需要經常性的磨牙動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家裡若有老鼠,常可以看到被咬破的袋子、塑膠、紗窗、電線等,這些都是他們「磨牙物」。而肉食性動物,如野狼、老虎、獅子、大熊,牙齒的特性就是擁有又尖又鋒利的獠牙或犬齒的掠食武器,不僅下頜下顎堅實而有力,嘴也可以張到很大,因此可輕易獵獲啃噬弱小的動物,甚至腳上更進化成利爪,這些身體配備,也讓他們榮登上生物界食物鏈的頂端。

肢體無用  功能退化

動物進化、強化的身體狀態,有用的會持續進入下一世代,不過沒用的,也會停止發展或逐漸退隱不見。退化的動物有很多,例如以前的鯨魚是有四肢的哺乳動物,但因為在海洋中生活已幾乎派不上用場,因此就退化了;黑暗中的蝙蝠,眼睛退化了,只靠高頻聲波辨識以及飛行;蛇也原本有四肢,現在也沒了;企鵝和鴕鳥的翅膀功能幫不上什麼忙,也就羽翼退化了;世界上體形最大的魚類鯨鯊,擁有3000顆牙齒,現在卻已經不用來嚼食或獵捕,因為只要巨大的鯨鯊大口一張一吞,就可以把海水中的懸浮物和小型動植物當作食物吞下,無須什麼攻擊行為,也不用噬咬,因此牙齒就變成「純屬觀賞」用。

然而,有些動物退化的原因,不少是人類的所為,才不得不被迫進化成讓自己存活的樣子。例如動物學家發現,在為期10年的莫桑比克內戰戰後出生的雌象,有1/3都沒有長象牙,原因很可能是因為當地為了換取金錢,把90%的大象都拔去象牙;還有一些大型的棕熊和魚類如鱈魚,因為獵捕者只要捕殺體型較大的,放生留下較小的,小體型基因持續繁殖,因此接下來的世代便愈來愈小了。

退化與進化可以是相輔相成的,然而現代物種的退化不少是人為促成的,人類為了私利大大破壞或汙染環境,已經造成威脅,間接直接地影響到動物們的退化,這應該不是大自然所樂見的,且讓我們和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一起在這個美好地球的自然環境下共同好好共生共榮地生活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