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色五邊形的柏林愛樂廳,被譽為當代建築典範。圖/陳雲和
文/陳雲和
柏林愛樂廳位在德國首都柏林,因特殊的建築結構和音響效果而聞名,也是柏林愛樂主要表演場地。先有卡拉揚,後有阿巴多,前後兩位指揮領軍,一向維持高水準的演出且人氣鼎盛,尤其卡拉揚時代更是一票難求。
原本的柏林愛樂廳在二戰期間被炸毀,戰後終於建立了新的音樂廳,西元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五日,由卡拉揚指揮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正式開幕。
這一座由漢斯‧夏隆所設計的音樂廳,被譽為當代建築的典範,黃褐色的五邊形外觀,遠遠即可認出。裡面有兩座演奏廳,大愛樂廳亦可容納兩千四百多人,小的室內樂廳可容納一千一百多人。
初次拜訪柏林時,曾參加大愛樂廳的免費導覽,舞台在中間、觀眾坐在四周的廳內設計,讓我眼界大開。
夏隆的設計理念是:將樂團和指揮擺在中央,為的是消除過去台上與台下的分隔形態,創造者(樂團)與聆賞者團聚在一起,讓人、音樂和空間,建立一個新的關係基礎。
舞台位在最低處,觀眾席則似梯田般分布在四周;所有的樓板、座位、牆壁,甚至天花板上垂吊的木板都呈幾何形狀,讓音響從中央傳達給四面八方的聽眾;球形吊燈則投射出接近自然光的光芒,以減低聆賞者的視覺刺激。
二○○一年春天再度重遊柏林,我有幸走進這個「神殿」聆賞音樂演奏。
那晚的指揮是小澤征爾,小小的個子頂著滿頭亂髮,全身散發出童稚的天真,然而,當他揚起指揮棒,卻瞬間迸發出統御千軍的昂然氣勢。
一首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在他的魔棒揮舞下,一流的樂隊彈奏出串串迷人的旋律,我陶醉在俄羅斯濃霧瀰漫、荒涼寂靜的大地中……啊,此曲只應天上有。
曲終人散,那分仙樂飄飄的空靈氛圍,始終縈繞心頭,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