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瑣談】略說髮簪

文/吳宏信 |2023.01.26
883觀看次
字級

文/吳宏信

日前偏鄉巡禮,一座三合院古厝屋簷下,見到一位老婆婆頭上插著髮簪,而且是件竹製品,型式奇特,端莊又不失高雅,讓人興起思古之幽情。

髮簪最初叫「笄」,古代漢女子十五歲行「及笄禮」,以笄將散髮束起,表示成人,秦漢時改名「簪」。《史記‧滑稽列傳》:「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清楚說明,髮簪乃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一種首飾。

髮簪又稱「冠簪」,材質有金屬、木頭、獸骨、石頭、玉器等。原本不分男女均可配戴,男子用來綰髮或固定帽子,式樣比較簡單,後來多作為婦女頭飾。

簪子可置於頭頂各處,並藉此象徵身分及地位,例如使用樹枝、荊棘條等材質的平民百姓,稱為「荊釵布衣」;貴重的珠玉寶飾,則是富貴人家和王公貴族階層所用。

髮簪可單一支使用,是常見的定情物,男子送女子髮簪,代表承認她是正室;兩支一組則稱為「釵」,「釵留一股合一扇」,夫妻暫別時各執一股,期盼來日相聚,表達方式頗為浪漫內斂。

髮簪亦稱為「搔頭」,一說是漢武帝拿李夫人的玉簪搔頭,一說是李夫人自己為之,後宮跟著效法而得名,白居易〈長恨歌〉裡即有這麼一句:「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此外,髮簪還可將珠寶懸掛其上,走起路來隨之盪漾,步步生花,故又稱為「步搖」。

而由髮簪衍生出的簪花,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屬於頭飾的一種,男女皆可。清代趙翼《陔餘叢考‧簪花》 :「今俗惟婦女簪花,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尤其喜慶節日常可看到。簪花可搭配鮮花、絹花、絨花、珠花,正如李漁所言:「晨起簪花,聽其自擇,喜紅則紅,愛紫則紫,隨心插戴。」

隨著時代演變,如今插髮簪、戴簪花的人已很少見,只有原住民和藝術家會搭配時尚使用。隨著復古風興起,漢裝和飾品受到國際重視,希望有心人能不斷創新,讓傳統文化再度引領風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