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台灣地區民眾習慣過兩個年,新曆年與舊曆年。新曆又稱陽曆、國曆,因為是觀察太陽運轉產生的結果,所以稱為「陽曆」;舊曆則稱為陰曆、農曆,從夏朝開始就已出現,又因是觀察月亮運轉的變化,每三、四年左右就會閏一個月補足。
國曆的元旦是一月一日,但農曆的元旦卻不一定在一月,各朝所訂的「正月」實際有所不同。夏朝的正月在一月,但商朝的正月卻改到十二月,周朝則改到十一月,每逢朝代更迭歲首就會改變,古代稱為「定正朔」,符合政治卻不符合常理。秦朝建立以後,又把正月改到十月,因此時正是收穫的季節,把正月定在十月有慶祝豐收的用意。
到了漢朝,漢武帝命太史公司馬遷與天文學者落下閎等人制定「太初曆」,回歸夏朝的曆法,並以一月為正月。此後各朝代雖有所修定,但大致皆沿用一月為正月,只有在武則天的武周時期,改為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的曆法,但不過短短幾年後,又回復一月為正月。
中國的新年從漢朝開始,才有了新的跨越。雖然「年」指的是時間的單位,中國人卻把「年」化為「年獸」,希望將生命裡的悲歡離合、各種難以言喻的感受都除去,告別過去的年歲、迎接充滿希望的一年;然後用一種儀式化的方式,宣告新的一年來臨,大家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彼此守望。
「年」的發展到了宋朝逐漸定型,臘月(農曆十二月)的臘八節是佛陀成道的日子,象徵布施;十二月十六日土地公最後一次牙祭祭典(尾牙),是商家慰勞員工的貼心日子;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神等眾神上天,然後準備大掃除至除夕,吃團圓飯、向長輩磕頭祝福新年平安,領著紅包壓歲守歲過子時,為家中長輩添壽祈福。新年,成了中國最受矚目的傳統節日。
初一行春,初二回娘家,初三老鼠娶親;初四接神,並把初一到初三囤積的垃圾丟棄,稱為「送窮」,所謂窮氣送出去,財富迎進門(也有習俗是初六送窮),初五準備開工。到此,「新年」的重要項目差不多完成,只等著元宵(上元節)再一次燈火燦爛,真是歡樂中國年啊!